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政協委員關注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三大問題
2005-06-22 18:29:03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2日電(記者 印蕾) 21—22日,省政協召開常委專題座談會,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就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有關問題進行協商討論,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積極為省委、省政府推進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提供前瞻性的建設性意見。座談會上,二十幾位省政協常委、委員踴躍發言,生態環境、非公有制經濟、第三產業的發展得到了委員們的高度關注。

  工業發展不能忽視生態環保

  座談會上,很多委員在發言中都突出強調了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業的發展伴隨著能源和資源消耗,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省政協常委崔強認為,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必須統籌考慮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在大力開發建設力度的同時,治理好周邊的生態環境。在總體規劃中應該突出『綠色走廊』『生態走廊』的定位,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齊齊哈爾市政協副主席趙文高建議,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應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的產生。不建或不擴建能耗大、運量重、污染重的工業企業,在輻射城市周邊地帶應集中布置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無污染的都市型工業,應加大清潔生產的投入,認真搞好清潔生產審核,創建清潔生產企業,建設一批城郊型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形成城市群落和工業走廊之間的隔離帶。

  哈大齊工業走廊應建設成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的典范

  很多委員認為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和市場經濟的完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強勁穩定的動力、成為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和越來越重要的稅源。從規劃和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開始,就要引入非公有制經濟,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

  省政協副主席遲建福稱,在走廊的建設中,可以通過擴大非公有制經濟的比例進而調整和優化黑龍江省的經濟結構。

  省政協委員朱榮科認為,走廊的建設,最好是鼓勵私人經濟(企業)進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規模大不易靈活轉身,組織成本加大;企業規模小易靈活轉身。

  省老工業基地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洪袁舒表示,在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中,有862平方公裡的新區,入區主體將是外資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而由於黑龍江省客觀條件導致的一些劣勢,如氣候等因素致使建廠成本提高,短期內招商引資的的效果不會十分明顯,更需要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入區。

  工業走廊內配套發展第三產業

  很多委員在座談中表示,哈大齊工業走廊雖然是以發展工業為主的經濟帶,但是在發展工業的同時,要兼顧在走廊內發展第三產業。在當代社會中,工業不可能脫離第三產業孤立的發展,而第三產業也是工業發展的有力支橕。

  省政協副主席歐陽吟稱,工業走廊以第二產業為主,但是不能忽視第三產業。應該吸引國內外銀行業、研發機構家進入走廊,使得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相結合,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發展。

  省政協常委崔強認為,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定位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以新體制、高科技、民營化、外向型的新興工業為主體的經濟區域。要實現這樣的定位,發展科研、信息服務等產業必不可少。此外,工業走廊內可以重點考慮發展物流業及工業旅游等為工業配套、服務的第三產業。

  背景資料  

  2004年11月,黑龍江省委9屆72次常委會提出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決策。

  哈大齊工業走廊是將依次排列在綏滿鐵路沿線的哈爾濱、肇東、安達、大慶和齊齊哈爾市通過開發利用重度鹽鹼地,依托現有工業基礎、產業優勢和科教人纔資源,著力吸引海內外資本、技術和管理,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多種產業相互協調配套,新體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態化,結構合理、高速增長的產業高地和經濟密集區,成為我省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區和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先行區。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