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23日電 他所研究的馬鹿人工授精技術和幼鹿培育技術,使我國馴養茸鹿准胎率提高了30%,鹿茸單產普遍提高了一倍以上,因此他被譽為『中國鹿王』。6月14日,記者在哈爾濱專訪了這位一生與鹿為伴的快樂老人——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哈爾濱特產研究所研究員趙裕方。
與鹿結緣40多年
6月12日,省農墾科學院哈爾濱特產研究所的鹿場裡,編號為96-13的天山馬鹿『壯壯』割下第8鋸鹿茸。稱重後,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我國茸鹿遺傳育種專家鄭興濤對外宣布,『壯壯』當天產出的這對鹿茸重達28.240千克。經國際資料檢索,它是世界上家養同種、同鋸齡馬鹿產下的最重鹿茸。這也是『壯壯』9年來第7次創造該項世界記錄。
看到自己培育了9年的『壯壯』又一次為研究所贏得榮譽,從北京特地趕回來的趙裕方無比高興。
『我上學時,就喜歡鹿,而且大學裡學的也是畜牧專業。』趙裕方說,他從四十多年前就與鹿結緣。
1963年,趙裕方從東北農學院畜牧專業畢業後,選擇了有鹿的綏棱農場工作,他最多時管理著一千多只鹿。當時,東北馬鹿鹿茸產量普遍偏低,看到遼寧培育的天山馬鹿單體鹿茸產量是自己飼養的一倍,趙裕方急在心上。
1985年,趙裕方被調回哈爾濱特產研究所任養鹿研究室主任。從此,他開始潛心研究馬鹿的人工授精和幼鹿培育技術。
攻下個個科研難題
1993年,特產研究所改制,趙裕方籌集了30多萬元買下鹿場的40多頭鹿,租用研究所的房屋和科研設備,繼續他的養鹿研究。當時,由趙裕方主持研究的馬鹿人工授精技術科研項目已經獲得成功,該技術使馬鹿人工培育的准胎率提高了30%。
當年,馴養的母鹿有相當一部分遭遇難產,這成為困擾養鹿業的一道難題,各地鹿場紛紛向趙裕方求援。
1994年,趙裕方將15只懷孕母鹿分成了三個組進行試驗。每組鹿喂不同量的飼料,結果生產時損失了四只母鹿。趙裕方從這次試驗中找到了馬鹿懷孕期間飼料配給的科學方法,此方法經過國內各鹿場的實用,難產率大幅下降。
新疆運鹿出生入死
在特產研究所20年來,趙裕方主持和直接參與茸鹿科研課題20餘項,為培育創新養鹿品種,他先後29次赴新疆購鹿、考察、講課。其中從新疆往回運鹿的經歷給趙裕方留下深刻記憶,他形容那是歷盡艱辛,甚至是出生入死。
1985年剛到研究所,趙裕方就被派到新疆去買鹿。當時正值冬天,運鹿用的是貨運火車,車內不許生火,特別冷,趙裕方就鑽到喂鹿的草垛御寒,可草一點點的少了,他也就沒了可避風的地方。白天餓了就啃凍硬的面包和牛肉,晚上偷偷地靠在睡著的小鹿身邊,借其體溫暖暖身子。車過了嘉峪關就更冷了,他的腿都凍得發木。這時,酷愛詩歌的他一遍遍大聲朗讀《雷鋒之歌》。
經過13天的煎熬,12月末,趙裕方押運著11只小鹿回到了哈爾濱。
1992年10月末,已近60歲的趙裕方又一次到新疆買鹿。他所僱的吉普車走到阿爾泰地區時,遭遇暴風雪,司機迷路了。後來,眼看就找到一條公路了,沒想到吉普車一下陷入了水坑中。等車內四個人鑽出水面後,車已經完全陷進水裡,趙裕方在別人幫助下勉強游到了坑邊。回憶此次經歷時,趙裕方笑著說:『那次是撿回來一條命。』
1997年,趙裕方退休後,把研究室交給了兒子。因放不下對養鹿事業的牽掛,後來他又主持農業部『馬鹿新品種選育』課題,現已經培育出新品種馬鹿1萬餘頭。其中一種東新馬鹿單體鹿茸產量是普通東北馬鹿產量的10倍。
趙裕方把優良的鹿種提供給全國15個省區的養鹿場,把飼養配料技術無償地轉讓給國內各大鹿場使用。接受采訪時,他樂觀地回憶著與鹿為伴的40年。他說:『我是個快樂的老人,這輩子能為社會做點貢獻是快樂的事,有無回報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