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4日電 2002年10月,雞東縣選派農村優秀青年到大學學習,這一舉措早於全省兩年率先啟動了培養大學生村官的計劃;2004年8月,在全省『村村大學生』計劃啟動的半年後,雞東105名學有所成的大學生回村擔任了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主抓科技工作。全縣123個行政村村村都有大學生,在全省第一個將『村村大學生』計劃變為現實。日前,記者深入雞東縣鄉鎮村屯,對大學生村官回村大半年來的工作及生活情況進行了采訪。
特別意義
大學生村官成了本鄉本土科技與信息的『播種機』
回村大學生既是『天之驕子』,又是一腳泥巴的普通村官。當兩種反差極大的身份融於一體時,他們的故事就有了特別的意義。
馬東光,25歲,下亮子鄉久太村副支書。上大學前,他種地都是跟村裡的『老把式』學的,下種、噴藥咋也整不准。入學後的第一個學期,他在自家地頭用老師教的知識配制噴施葉面肥,成本比買的降低了一半以上,效果卻很好。第二學期,他把養蠶技術帶回家,荒山放蠶當年獲利5000元,第二年淨掙3.5萬元。養蠶栽了跟頭的村民楊金龍上門拜師學藝,到秋純收入2萬多元。目前6戶農民看好養蠶,一致請他當顧問。今春,他走家串戶打消村民顧慮,推廣萬壽菊和亞麻種植面積1300畝。村裡給了他多方面的支持,要為他解決示范食用菌生產的資金難題,過幾天還要派他出去考察。在這個閉塞的靠山村,馬東光就是科技與信息的『播種機』。
白慶纔,30歲,雞東鎮石河北村副支書。上大學前,他已經是個腰包鼓脹的包工頭了。學成回村後,他運用經濟管理學知識合理用工,以科學管理提高效率,幾個工程一起上。過去是一把鍬、一把鎬小打小鬧,如今攪拌機、龍門吊大刀闊斧,『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他一手培養的員工已有5人出去『單挑』,成長為包工頭。今年他外出考察引來了百合種植項目,光是種子畝投入就要2000多元,畝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農民不敢種,他就試種了一畝。看養豬資金周轉快,豬糞可用來生產無公害蔬菜,他和村領導爭取了省裡的100萬扶持資金,建立了對俄蔬菜出口基地,建起20棟日光節能溫室,並當起技術『大拿』。
葛守峰,27歲,東海鎮高峰村副支書。上大學前,村裡『土專家』種了多年的沙土地,平均每?產大豆10袋。上大學第一年,葛守峰在同一塊地上搞試驗,?產大豆22袋。村民看好的白瓜子遇到技術難題:一到成熟期就眼瞅著爛,葛守峰『診斷』後采取了開花期生物授粉、坐果期打三次殺菌藥的辦法,去年讓這個村『撿』回了1200畝白瓜子。該村有果樹1200畝。這兩年看糧食漲價,許多村民要毀林種糧。小葛建議村民搞『果糧間混套作』,果樹的收入正好和果糧生產投入『抹平』,打下的糧食就是純收入了。他還引進化學除草和優質品種,如今果樹產量高了,果價也跟上來了。
大學生村官怎麼樣?記者在田間地頭隨機采訪了幾位農民。種植大戶梁祖義說,以前總感覺科技生分,想用不敢『伸步』。現在有大學生在身邊就不一樣了,莊稼人就相信『生人說十句不如身邊人說一句』。富裕戶魏玉福告訴記者,信息靈通就敢邁步,掌握了科技就降低了風險。有大學生『支招』,農民可以放心地大步跑了。農民姜金耀評價,種了40多年地,就如同盲人騎瞎馬,摸不到正點子。如今有大學生指個明道,農民算是上路了。
現實困惑
如何推廣科技與農民怕擔風險是一對矛盾
農民一方面盼富,一方面怕投入、不敢擔風險。面對這樣一個群體,肩負傳播知識、推廣科技以造福村民為職責回村大學生,工作中也遭遇了來自服務對象的阻力。
盡管回村大學生都采取了示范新項目、新品種,幫帶大家的辦法,但許多農民抱定『夠年吃年用就行』的小富即安思想不放,你這邊給算清了投入產出賬,也作出了樣板,他們那邊就是我行我素,使得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推廣經常卡殼。送上門的『肉』人家看不上眼,大學生很無奈。
大學生村官要發揮更大作用,首先得被村民接納和認可。過這一關也不容易。由於他們大都是回原村任職,和大家伙鄉裡鄉親的,低頭不見抬頭見,鄉親們又習慣於排資論輩,常常不把這些晚輩的知識和技能放在眼裡,『你小年輕的,吃過幾兩咸鹽呀。』如何盡快樹立科技當家的權威,得到村民的尊重進而發揮更大的作用,大學生們坦言:『沒啥好辦法。』
一些農民自我感覺良好,種子使用自家產的『自留種』,到秋後不施藥,顧頭不顧尾。許多老輩人認為秋翻地不保?、不出苗。一些人看別人乾啥,自己就盲目硬來,結果種不適宜,銷不對路。為改變這些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大學生們苦口婆心,結果一些村民雷打不動。提出建議,個別農民還冷嘲熱諷。
這些,讓滿腔熱血的回村大學生們感到困惑。但他們同時認為,搬走農民頭腦中的這些『礁石』也是他們的一個重要責任。今天和農民發生的這些『碰撞』,為的是換來明天農民觀念的更新,從長遠和根本上改變農民的命運。
政府思索如何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大天地,讓他們真正『留下』
為了培養大學生村官,雞東縣財政和鄉村拿出55萬多元,個人出一部分,協調學校減免一部分,通過村民推薦、鄉鎮黨委把關、文化考試,每村選派1名、全縣共計121名具有高中或中專學歷、年齡30歲以下的優秀青年到八一農墾大學學習農學,學校有針對性地開設了領導科學、行政管理、市場營銷、生態學、綠色食品、微機等34門課程。
兩年來,雞東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縣內有關專家到學校聽課評課、開座談會、向學生通報經濟工作、督學考核,以確保學習質量。這批學生中106人取得了畢業證書,40人被評為優秀學員,77人在校期間入黨或成為預備黨員。
這些『大學生村官』服務本鄉大半年以來,總的來說,得到了較高的評價,同時農民得益。然而,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思考。這些思考,又帶有普遍的啟示性。
其一,回村大學生通過自身示范,帶出一批『土大學生』,加快農民整體素質的『昇級換代』和致富步伐。自己不能富,不能當乾部;只顧自己富,不是好乾部。大學生村官不同於『老板村官』,也不同於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如何通過組織的形式、框架以及有效的招法,幫助大學生實現個人和農民利益的雙贏,這裡值得思考的還有很多。
其二,大學生村官帶頭『吃螃蟹』,其實就是為農民承擔了致富實踐的風險。要讓好技術、好項目在他們手中落種生花,需要各級組織加大『後期投入』,搭好臺子。例如,創新農村基層管理體制,改變農業生產還過於依賴行政的現狀,賦予大學生村官支配農業生產足夠的權力,讓他們真正挺直腰杆,說話好使。再如,能否給他們預留出一塊創業的廣闊天地和釋放能量的足夠空間,出臺相應政策向他們無償提供試驗示范田,資金扶持到位,支持他們外出開闊眼界抓項目等等,失敗了不追究,成功了大家共享。只有這樣,纔能讓大學生們這一朵朵『小花』演繹成滿園春色。
其三,是強行把『大學生村官』留下來,還是允許他們出去闖蕩。據雞東縣有關部門統計,105名回村大學生中目前已有十幾人或外出深造,或轉了行,或借梯登高遠走他鄉。對此,該縣部分鄉村領導頗有微辭。縣委書記劉益強則認為,留住人纔固然是好事,利用組織形式暫時放他們出去創業也不是壞事。如果他們在外鄉做大了自己的事業,將來成為經營企業的『企業家』,田野上的『莊主』,那麼他們將首先想到整合、利用好家鄉的資源,對故鄉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采訪結束前,雞東縣委書記劉益強告訴記者,每個大學生只要搞成一個品種、項目或者技術,就等於栽下了105棵致富『搖錢樹』,形成105個優勢,就可以讓全縣123個村共同受益。為了適應信息時代和回村大學生實際工作需要,該縣已決定盡快給105名大學生每人配備一臺電腦,讓他們之間聯成網絡,和八一農墾大學的老師聯成網絡,和最新科技和市場信息完全接軌。
只有給回村大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新天地,纔能真正留下他們。大學生村官的未來值得期待。
記者手記
2006年,我省大批定向培養的『村村大學生』將回到基層農村工作。作為同類項目培養計劃,雞東縣『大學生村官』2004年8月回到本土本鄉開展工作。這比全省提早兩年看效果。在服務鄉民們的這大半年時間裡,雞東縣105名回村大學生給決策者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比如說創業中來自村民的『壁壘』,對自身價值的思索,以及人纔能否落地生根等等。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或放大、或縮小將會成為明日的借鑒:既讓大學生今天在大學課堂裡學到真東西,又要盡早擬定、出臺使該項計劃順暢實施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為大學生村官回到家鄉發揮更大作用清除障礙,進而提高這項計劃的『含金量』。
鏈接村村大學生計劃
2003年8月,黑龍江省的大學校長們聚會遼寧興城,為貫徹省委提出的『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的戰略提出了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的建議,很快引起了省領導的高度重視,並把它作為省委、省政府10項利民行動、辦好33件實事中的其中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