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8日電 曾經『靠山吃山』的哈爾濱林區,在國家林業產業政策調整之後,發展速度趨緩,一些林區職工生活陷入了貧困邊緣。扶貧攻堅,是擺在林業人面前無法回避的新課題,也是今後幾年的一個現實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全市林業系統結合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啟動了為期3年的雙千『一幫一』開發式扶貧工程。
『三年計劃』讓職工脫貧
雙千『一幫一』,就是林業系統的1000名機關乾部幫助1000戶林區困難職工脫貧,時間是3年。
第一年是『項目啟動年』,當年解決貧困戶溫飽問題,啟動一至兩個脫貧致富項目;第二年是『基本脫貧年』,70%以上貧困戶基本上達到脫貧;第三年是『脫貧致富年』。被幫扶的貧困職工收入接近或達到當地職工平均生活水平的標准,30%以上的貧困戶實現致富。
今年是林區扶貧項目啟動的第一年。全市林業系統通過市、縣(市)局、林場等三級部門,籌集專項周轉基金200萬元,對每戶貧困職工投入2000元錢,作為今年發展生產的周轉基金。明後兩年,他們將繼續投入周轉基金。這次投入的200萬元資金由市、縣(市)局兩級『一幫一』辦公室統一管理,專戶存儲、專款專用,現千戶貧困職工的每戶2000元周轉資金已全部到位。
就在這項扶貧工程啟動之際,出現了一段小『插曲』。雙千『一幫一』中的1000名貧困職工好找,但1000名幫扶人卻一直難定下來。因為從市林業局到各區(縣)林業局、林檢站、種苗站、林場機關,僅報名的幫扶人就達7000餘人。最後,懂技術、有資助能力的1000名幫扶人名單千挑萬選纔定下來。
開發式扶貧讓錢生錢
幫扶,重在幫。怎麼幫?是門學問。
專項資金已經到位,是拿著2000元給貧困職工每家買米買面讓他們樂呵一陣子呢?還是讓這些錢再『生』財?幫扶人選擇了後者。
林區落後,卻有著自己的比較優勢。如林農間種資源、食用菌開發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旅游資源、勞動力資源……如果依托資源優勢,用自強不息精神,走自我發展之路,林區應該前途光明。經過深入調研、反復研究,市林業局最終確定了『五幫』:即幫項目、幫就業、幫資金、幫物資、幫技術。
從選項目入手,林業系統的乾部深入到各縣(市)林場,與幫扶的林區貧困職工進行對接,了解其生產生活情況,分析當地的產業優勢,規劃確定了北藥種植、食用菌培植、森林育禽養殖等脫貧致富項目200多個。在1000名林區被幫扶的貧困職工中,確定開發養殖業的有501戶、菌類98戶、種植業270戶、運輸業51戶、其他80戶。
扶貧項目全線『飄紅』
一份脫貧的預期名單已擺上市林業局局長辛萬金的案頭。
張小兵,黑山林場貧困職工。根據他家實際情況,幫扶人辛萬金把養豬項目帶給他。預計今年張小兵家可建磚瓦結構豬捨120平方米,養豬60頭;明年可擴大養殖規模,年出欄120頭左右。如果養豬行情不變,3年後張小兵家年收入可達28000元,人均收入9000餘元,基本上可致富。
劉國輝,東方紅林場特困戶。今年被幫扶發展地擺木耳1.7萬袋,按去年每袋最低純收入0.8元計算,今年就可增收1萬元以上,基本可以解決母親看病費用,還能還上一部分外債,3年可完全脫貧……
雖然今年僅僅是啟動年,但林業系統『雙千「一幫一」』開發式扶貧工程的20餘個項目全線『飄紅』。在方正縣林區,每戶貧困職工都制定了致富脫貧計劃和年增收計劃,在發展項目上多以林業資源為依托,可操作性強;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之後發展受限的依蘭縣林區職工,多數進行了食用菌栽培,人均年可創收5000元,3年後可創收近兩萬元;尚志市林區的職工林農間種,職工家屬多種經營,林區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以農補林、以財扶林、項目興林。』這種開發式扶貧模式點燃了貧困林區人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