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日電 已經在哈爾濱市平房區平房鎮工農村生活14年,養育了兩個孩子的肇源縣婦女杜春麗近日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哈市戶口,從此以後,她不用再為找工作不是哈市戶口和孩子的上學問題發愁了。6月29日,哈爾濱市公安部門現場辦公,僅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就為這個村和杜春麗一樣的46戶86名外地來哈移民解決了他們多年沒有戶口的苦惱。
工農村位於哈市的最東南部,是典型的城鄉結合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十幾年來,這裡就是外地來哈人員在哈市的最早落腳點。很多外地人在這裡娶妻生子,逐漸紮下根。還有一些人落腳後,妻子投靠丈夫,丈夫投靠妻子和父母投靠子女的也逐漸多起來。在工農村1000多戶人口中,有近200戶是這種沒有戶口的外來戶,最長的有將近22年沒有落上本地戶口。由於人口成分復雜,全村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工作一直成為當地政府頭痛的事情。而那些沒有戶口的人,不僅新生子女落不上戶口上不了學,就是當地企業招工也不要他們,生活十分困難。
雙胞胎兄弟田立國、田立勇2002年同時舉行了婚禮,兄弟倆都娶的是外地農村媳婦。因兩名外地媳婦一直不符合落戶哈市的政策條件,結婚3年都沒有辦理戶口轉遷手續,兩名媳婦至今呆在家裡沒找到工作,生活全靠孿生兄弟的菲薄收入。湖北省農村來的聾啞姑娘藍梅5年前嫁給工農村一聾啞人,因離家太遠,小藍的戶口一直沒有遷到哈市,外地戶口給本就身患殘疾的小兩口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小藍為將戶口遷到哈市,和丈夫在兩省之間不知奔波了多少次,但轉遷戶口所需的各種手續始終沒有辦全。今年35歲的杜春麗20歲出頭就從肇源縣老家來到該村,1991年嫁給一個當地人。但從結婚到現在的14年裡,由於一直落不上戶口,她的兩個孩子上學成了問題。14歲的大兒子今年就要上初中了,沒有戶口每學期就要多交200元的學費,杜春麗兩口子為這事兒發愁了好幾個月。
針對全市性的外來人員日益增多的實際情況,哈爾濱市委最近提出了『推進戶籍改革,創造農民工轉化為城市產業工人的制度環境』指示精神,哈爾濱市公安局迅速作出了進一步調整放寬落戶政策的決定。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摸底,管片民警發現,平房鎮工農村有百餘戶『新移民』符合新的落戶政策。他們便和上級部門溝通協商,准備通過現場辦公方式,為他們集中解決落戶問題。
6月29日下午,平房區平房鎮工農村的上百名准備辦理哈市戶口的『新移民』來到村委會門前,他們手裡拿著早已准備好的落戶材料,等候從外地人變成本地人的高興時刻。平房公安分局乾部、戶政科辦公人員、派出所民警和該村委會同志十餘人,僅用了一個半小時,就為46戶86名符合條件的首批群眾辦妥了落戶手續,其中還有2名居民拿到了哈市非農業戶口。
哈市公安局平房分局谷昭旻局長認為,眾多『新移民』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想在哈市安家落戶,就應該讓他們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他們有了哈市戶口,就會安心在此工作、生活,子女也就能和本地的孩子一樣,接受正常的義務教育。他們如果長時間被『拒之門外』,就會成為社會流動、不穩定因素。對外來的『新移民』一視同仁,也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加快城市發展建設的步伐。工農村外來人員有了哈市戶口,更有利於當地派出所的管理,對維護當地社會治安穩定,促進警民關系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