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7月4日電 2003年8月1日,國家發布《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同時宣布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廢止。
新法實施一年多了,可是許多流浪乞討人員寧願以乞討為生,也不接受救助,其中違法犯罪活動也時有發生,成為城市管理的大問題。
市救助管理站站長楊衛國告訴記者,端午節那天,他們帶上40份兒粽子、雞蛋,上街勸說流浪乞討人員到救助站來,然而37份兒粽子、雞蛋發出去了,只請回6名乞討人員,這6人在救助站裡飽飽吃了一頓、住了一夜後,第二天就全體消失了。最近,他們又出現在火車站、索菲亞建築藝術廣場等地……楊衛國說,多數乞討者實際上已變成職業乞討者,一天最少也會有五六十元的收入,對他們來說,乞討不只為生存。
流浪乞討者有生存權,他們為何不願接受救助?連日來,記者以布施者身份走近街頭的流浪乞討者,細聽緣由———
不來現錢不如乞討
采訪地點:哈爾濱火車站
被采訪人:吳老太、石某、胡老漢
一身藍布衣,靠一根拐杖橕起孱弱身軀,她掙紮著向過往人群頻頻鞠躬伸手;她已經69歲了,來自甘肅,有一個聾啞兒子,沒有其他生活來源。吳老太並不知道有救助站,但知道後也不願意去———到那兒就要不到錢了,像現在這樣,還有希望要到一定數量的錢養活兒子。無獨有偶,石某也是從甘肅來的,今年25歲,背著一個2歲的孩子在江畔乞討,她因家鄉旱災,纔來到哈市。她知道有救助站,但眼下只希望能要夠一定錢數就回家。
在火車站附近的公交車站前,記者剛一下車就被河南來的胡老漢攔下乞討,他說,自己扒車過來看病,因沒錢沒親人,想要些錢看病用。問他為何不去救助站?他謹慎地說,自己剛要了三天,湊夠錢馬上就走。但記者兩周前就在這見過他向人行乞的身影。
裡面憋屈外面敞亮
采訪地點:南崗區紅軍街
被采訪人:孫老太
比起一臉悲苦的甘肅吳老太,79歲的孫老太開朗多了。記者看到她時,她正和身邊小攤攤主打鬧,見有人過來纔回到『崗位』上繼續磕頭。據講,她原來住在道外區,房子被委托看房的人偷賣,之後丈夫、兒子相繼去世,所以只能上街乞討。她知道有救助站可去,卻說:『那裡多憋屈啊,像這樣要點錢夠我吃飯就行,心裡還敞亮。』記者拿出零錢要給她,她卻說:『不要不要,年輕人和年老人的錢我都不要,你們也沒什麼錢。』
心裡有坎兒不敢進站
采訪地點:尚志大街天橋、中央大街
被采訪人:黃某、陶老漢
黃某今年24歲,來自河北,眼盲。開始他只是支支吾吾地說救助站裡不好,問起是『吃的不好還是哪裡不好?』他低著頭說,吃的還可以,接著又小聲嘀咕道:『那裡面什麼人都有,去了會被人欺負。』『你是怕在那裡有人跟你打架嗎?』他點點頭。
在中央大街,82歲的陶老漢坐在小車上靠手杖前行,他沒有親人,腿在車禍中受傷。和許多流浪乞討人員不同,他衣著乾淨,草帽甚至是新的。他說,曾有人勸他去救助站,但很多『同行』都說那裡不好,所以他也不去。
能管一飢不管百飽
采訪地點:哈站前、中央商城門前
被采訪人:馮某、胡某
38歲的馮某右腳骨折,因當初沒接好,至今仍行動不便。他拄著一根不太規范的拐杖四處伸手。他認為,救助站管吃管住,最多能呆10天,如果被送回家,既沒親人,又窮,還不如在街頭乞討。
在中央商城門前的劉某,河南人,45歲,家裡母親有病,又沒有其他親人,纔上街乞討。他說不知道有救助站,但記者告訴他後,他表示不去:頂多住幾天就被送回家,回去後更不好生活。
願被救助不知道有
采訪地點:防洪紀念塔附近
被采訪人:卓老漢
卓老漢73歲,是從山東省來哈尋找老伴的,老兩口吵架,老伴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他出來尋找,找到哈爾濱時沒錢了,只好乞討。當聽說救助站可以為他提供幫助時,他喜出望外地說:『哪知道有救助站呢,早知道早就去了。』在記者采訪中,他是唯一一個表示願意去救助站的人。
一年多來,以『維護社會治安』為目的的『收容遣送制』被更具人文關懷的『救助制』取代,在保障這些特殊人群的基本權益、健全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新辦法實施後,對乞討者只能規勸不能強制,『乞丐不進站』這一新現象成為城市面容之癢,外地相繼為此出臺細化管理辦法。哈爾濱如何破解這個問題,也需要管理者在規章制度上作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