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4日電 鴨子也能進稻田『打工』?近日,阿城市城建村開展了讓人驚奇的『稻鴨共作』技術,以期讓當地的有機水稻品質更加『綠色』。
日前,城建村有機水稻種植大戶文德喜家的15畝水田地裡請來了300只『打工鴨』。據了解,該村為了解決化肥、農藥引起的污染問題,村裡在外學習了『稻鴨共作』技術,該技術不施化肥、農藥,由鴨子擔負完成水稻生產過程中除草、防蟲、施肥、中耕渾水、刺激生長等田間作業。春季,購進本地雛鴨300只,小鴨在文德喜家人的精心照顧下,於6月下旬,全部進入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正式開始『打工』歷程。
當地農家說,這群『打工鴨』由於其旺盛的雜食性,吃掉了雜草及幼小禾本科植物,促進水稻生長;一只鴨排糞大約10千克,15只鴨糞便就足夠一畝地追肥。同時,生產的稻米和鴨產品優質、無公害,也都能賣個好價。預計,有機大米每公斤能賣到10元,在抽穗期賣鴨每只8 10元。初步預計,稻鴨共作與常規相比,每畝節約化肥、農藥資金達80元,鴨純收入達每畝120元左右,大米差價每斤達2 3元以上。這樣算來,畝增收最少可達200元以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