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5日電 一座被廢棄多年的小二樓,如今窗明幾淨,院落整潔,熱鬧非凡,這兩年成了當地農民心裡最掛念的地方。這裡曾是1985年建造的禎祥鎮電影院,如今掛上了青岡縣禎祥鎮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的牌子。
轉崗剝離組建服務中心
2001年,撤鄉並村,禎祥鎮與北興鄉合並,富餘人員按政策消化吸收。兩年後,同其它鄉鎮一樣,合並後的禎祥鎮又相繼迎來機構和稅費改革。
合並後的禎祥鎮僅農、林、水、畜、機各站就有20人。『種地不用管,農機無一臺(集體),林地全承包……原來我們水利站還春抗旱、夏防澇、秋匯報,後來沒事兒可乾了。』現如今中心的大忙人———服務中心主任、前鎮水利站站長葉志如此描述。
鎮黨委副書記董樹剛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鄉鎮機關、事業單位職能不再以管理、指令為主,而必須逐漸向示范服務型轉變。現在的富餘人員,畢竟素質較高,不應無事可乾,沒有作為;早痛晚痛、早晚是痛,轉崗剝離,以圖新生。』
2001年開始,該鎮先後把鄉鎮機關轉崗人員和原兩鄉鎮已名存實亡的農、林、水等各站人員重新剝離,組建起鎮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
農民想啥,需要啥,就去做啥
招牌掛出去了,人馬也有了,做什麼?
鎮裡投入啟動資金,闢建出380畝科技示范中心園區,又在24個村每村建立了一處示范田。他們先為農民種地『打樣』。中心園區、示范田裡全部采用優良品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振動深松技術,實施病草蟲害綜合防治。示范田裡玉米和大豆畝均分別達到750公斤和200公斤以上。
農民的眼睛亮了。服務中心因勢利導,組織農民巡回參觀夏、秋兩季田間展覽,農技人員現場講解培訓,並把試驗示范成果標本展示出來;他們還把相關技術的操作規程制作成光盤,對農民進行培訓。
近幾年,農資市場魚目混珠。服務中心成立起農資經銷部,通過聯營聯合方式,與大慶石化集團、南京南化集團、江蘇撒特利集團等結成伙伴關系,根據農民需要統一組織貨源,既保證了質量,又降低了成本。近幾年中心共為農民購銷化肥萬餘噸。農民的大量農副產品通過中心走向市場。今年,中心就已與3000多戶農民簽訂了玉米、大豆、葵花等產品的銷售合同。
服務中心成立畜牧組,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對畜牧防疫技術人員實施效益工資。該組成員走村串戶,竭誠為全鎮各養殖場、養殖戶服務。服務中心還闢建了以杞柳、銀中楊為主的面積達700畝的苗木繁育基地,既為農民服務、解決市場之需,又增加了自身收入。
原來怕沒事乾,現在忙不過來
在禎祥村采訪,與農民攀談,都對中心贊不絕口。家有六口人、總計耕種70畝地的苗雨山站在自家的地前,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我照著人家的示范搞,玉米每畝要多打300多斤,一年多掙好幾千塊呀!』
據統計,該鎮2002年以前玉米單產不足千斤,現已達到600公斤以上。2004年,該中心通過銷售優質種肥、防疫藥品和優質苗木,為鄉鎮創收30萬元。年初以來,該中心已為鄉鎮財政創收15萬元,預計年末,在解決分流乾部工資基礎上,還可創收30萬元。
今年2月,該中心又與省農科院綏化農科所及28戶農民攜手成立禎祥農業科技合作社。合作社采取農民、科研部門和中心『三位一體』參股經營的運營機制:農戶以土地和勞動力入股,農科所和中心提供良種、技術及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三方確定保底產量,增收分成各佔80%、10%、10%。三方對658畝土地統一規劃、統一購買種肥、統一整地、統一技術、秋後統一銷售。
這樣的農業科技合作社在黑龍江省尚屬首家。今年5月,他們的科技示范中心園區已被國家農業部批准為國家級科技示范場。
原來怕沒事乾,現在忙不過來。如今該中心服務已涵蓋農技、農機、水利、畜牧、林業、勞動力轉移等諸多領域。中心原來25人,應發展之需,近幾年又先後在鎮內聘用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