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鐵力吉松村九成土地連片 勞動力轉移催生股份合作制農場
2005-07-06 09:19:3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肖民弼 張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6日電 眼前這『塊』稻田,與我們常見的不同。其一,它幾乎一望無際,面積達2310畝;其二,同其他稻田比,它苗更高更壯。當地乾部說,這『塊』田,是鐵力市吉松村『吉松股份合作農場』播種的,面積佔全村耕地面積的70%。

  鐵力吉松村,是個朝鮮族村,全村有農戶157戶,耕地3300畝。去年春夏之交,鐵力市領導下鄉搞調研,發現吉松村外出打工的農民很多,佔在冊人口的43%。因此,土地在村內流轉現象相當普遍,土地較為集中。領導意識到,土地集中,是種優勢,它可使農業機械化及標准化程度大幅提高,為走農村新型股份合作制道路創造條件。

  於是,去年10月,在鐵力市委引導下,吉松村黨支部書記,聯絡本村6個種田大戶,組織起『吉松股份合作農場』。農場7戶成員,各拿出5萬元入股,並將村內110個農戶的3000畝耕地,以包租形式吸收入農場,使農場(水旱田)耕地面積,佔到全村耕地面積的90%。農場設董事長一名,業務經理2名。

  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

  這一新型合作組織成立後,得到鐵力市大力扶持。市政府拿出40萬元,供農場購置機械設備,40萬元可無償使用3年。市農委、市農機管理總站、市農技推廣中心,又幫助農場制定了詳細的綠色水稻生產技術操作規程、農業機械作業標准規程和操作日程表等。

  現農場固定資金投入已達95萬元。其中,除7戶成員入股35萬元、政府提供40萬元外,村廠房、場地又入股折合20萬元。農場輪式拖拉機、插秧機、旋耕機等農用機械擁有量已達67臺(件),總馬力達500馬力,使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程度高達96%。

  這使農場節本增效十分明顯。育苗時,農場使用了苗盤播種器,育苗2.5萬平方米,同以往比,時間縮短4天,節省人工約百個;整地時,農場使用了大型輪式拖拉機,僅8天時間,完成了3000畝地的旋耕任務,同以往比,時間縮短10天,畝成本由原來的15元,降至不足4元;插秧時,農場使用了同一類型的插秧機,不僅使秧苗深淺、株距一致,也使畝成本由原來的40元降至8元。據測算,秋收成本,也可由原來的每畝66元,降至每畝30元。

  農業標准化成為現實

  土地連片種植,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也使農業標准化成為現實。農場在品種選用、育秧、作業規范、作業標准、作業時間、管理模式上,實現了統一。僅以整地為例,農場使用機械旋耕,旋耕後的土地,深、平、細、淨,達到了標准化要求。

  不僅如此,農業專業化分工,也得以實現。現農場育苗、插秧、整地、田間管理及銷售,全部實現了專業化分工。

  村乾部介紹說,走股份合作化之路,還有眾多好處。

  一是農場憑借機械化優勢,在完成自己耕作任務後,可為其他村屯進行有償代耕。今春,農場在完成自己的整地任務後,出兩臺輪式拖拉機,為其他村屯代耕土地2250畝,獲利2萬元。二是農場全部耕地,由7個農戶耕種,可使全村210名勞力,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從事二、三產業。三是公益事業有了保障。由於村裡采取了支部加農場的管理方式,支部書記也是農場的頭兒,因此,農場收益的一部分,將被提取出來,作為村集體公益金。四是民主法治建設步伐加快了。村支書說,由於利益紐帶把大家捆在一起,想一個人說了算,不行了。而是賬目必須公開,議事必保民主,監督必得相互。最後,由於是規模生產,統一銷售,農民不再是一家一戶闖市場,因此,生產出的農產品,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