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7月6日電 電鍍業與冶金、印染、造紙並稱為四大污染行業,同時它也是水、電、汽等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戶,所以,早在1998年至2000年全國開展的『環保雙達標』活動中,小型電鍍企業就被國務院列入了污染嚴重的『十五小』行列,受到嚴令取締。
據了解,目前尚有上百家小電鍍廠分布在哈爾濱市區內,他們絕大多數沒有治污設備,污水直接排到地下。這些小電鍍雖經多次打擊,但仍然頑強地生存著。從今天起,本報將刊發系列報道,探討哈爾濱電鍍市場的未來走向。
日前,記者接到一個舉報電話,稱哈爾濱市道外區迎新二道街緊挨居民區有一家小電鍍廠,不僅產生難聞氣味兒,而且還夜間生產,直接影響居民休息。據這位舉報者說,哈爾濱市區內還有不少這樣的企業,都離居民區不遠。
在舉報者的指點下,記者實地暗訪了幾家電鍍廠,發現這些小電鍍企業大多存在共同特點:租用臨時廠房,采用手工作業,全都沒有環保部門的審批手續,其產生的重金屬嚴重超標的廢水沒經過任何環保處理肆意排放,嚴重污染了地下水源。
踏訪神秘小電鍍廠
在迎新二道街,記者幾經打聽找到了廠牌斑駁的哈爾濱市匯通電器設備廠。在零亂的廠區一角,記者看到了一個電鍍車間。陰暗的廠房中五六個工人正在生產,廠房門口堆放著待鍍的和已經鍍好的零配件。當記者想再往裡走時,一位自稱負責人的女士迎了出來,問記者有什麼事兒。記者拿出事先准備好的『道具』———一個電鍍的汽車喇叭,說有活要乾,每個月一萬套左右,並指出鍍的厚度要達到一定標准。看到記者頗為內行,這位女士非常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該廠的情況,並說廠房裡正在鍍的產品是為某大汽車公司做的。記者問她有沒有營業執照,她說,這個電鍍廠掛靠在某電器設備廠,工人都是聾啞人,屬於福利廠。記者走進廠房,一股刺鼻氣味迎面而來,廠房裡放著三排黑乎乎的大水箱,裡面掛著正在電鍍的產品,地面非常潮濕,在廠房中靠裡位置有一個排水井,整個廠房裡產生的廢水都由這裡直接排入地下。
離開這個小電鍍廠後,記者走進了一棟與這個小電鍍廠一道之隔的居民樓。在這座居民樓二樓的一個食雜店內,向一位大娘詢問關於那個小電鍍廠的事兒,她說知道馬路的對面有一個小電鍍廠,但不知道電鍍廠都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危害。記者又走進了另一個食雜店,一位姓劉的男店主聽說記者了解小電鍍廠的事兒,有些氣憤地說:『那個電鍍廠味太大了,乾活都乾到半夜,煩死人了。』他還告訴記者,電鍍廠裡還聘了一些農民工,有時到他這裡來買吃的,看到他們穿得埋埋汰汰的,劉店主非常替這些工人的健康擔心。當記者告訴店主電鍍廢水會污染水源時,他說:『這倒不太清楚,不知道咱們喝的水受沒受污染。』
離開迎新二道街,記者直奔香坊區的另一家電鍍廠。在電碳街58號院裡,記者找到了這個電鍍廠,記者剛一下車就發現在這個廠房後面一窗戶裡伸出一個水管子,大股黃綠色的水直接排到窗外,流向後院。記者剛拍完一張照片,就有一個管事模樣的人從另一間屋子裡走了出來。記者如法炮制,又拿出了『道具』,因而得以參觀車間。這個電鍍廠面積較大,電鍍設備較多,不過車間有兩臺廢水處理設備,那麼,後院黃綠色的水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於是走上前去仔細觀察,發現在車間的後面,一個黑膠皮管子一頭伸入地下,另一頭則插在窗戶上,廢水就這樣從窗口直接排了出去,至於最終流到哪裡不得而知。
電鍍廠大量存在
哈爾濱究竟有多少這樣的小電鍍廠在污染著水源,而人們卻根本不知道危害就在自己的身邊?記者決定進一步暗訪,這次我們來到動力區樂園街上的絕緣材料廠,在一片密林掩映處,記者發現了一個已經關了門的小電鍍廠。在一面牆上記者發現一個出水口,出水口下方的地面上鋪滿了煤灰渣,可見,這是廠主精心鋪設的,以防止排出的廢水流淌得滿地都是。這時,記者發現廠房旁邊的一塊空地上,一位老大娘正帶著一位女孩在種些什麼。走上前去一問,原來是在種辣椒。這位老大娘告訴記者,那個電鍍廠一周前剛剛搬走,而她在這裡種辣椒、大蔥等作物已經好幾年了。她說:『退休了,沒什麼事兒,在這兒種點東西,既能鍛煉身體,又能供自己家裡人吃。』然而,記者發現,老大娘的『菜地』與那一片煤灰地基本是連著的。可老大娘根本不知道那個曾經興旺的小電鍍廠排出的廢水是有毒的。
記者又走了幾家小電鍍廠,看到都是生產者肆無忌憚排放著廢水,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在無知中受著侵害。據了解,哈爾濱這樣非法經營的小電鍍廠有百餘家,如果按每家每天排放10噸污水計算,那麼,每天將有1000噸污水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地下。由於廢水中含有酸、鹼、重金屬等大量有害物質,長此下去,對人們造成的危害將難以估量。
背景
電鍍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汞、氰化物及其它化合物,汞中的甲基汞在人體內極易被肝和腎吸收,被腦吸收,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產生破壞,導致頭暈、記憶力減退、神經錯亂甚至死亡,還會導致胎兒畸形;酚類會引起頭痛、肌肉痙攣及呼吸衰竭;磷會對皮膚造成直接危害,引發各種皮膚炎癥;而磷化物則會導致嘔吐、腹瀉、頭痛甚至中毒死亡。鉻和鎳還會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