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縣是革命老區,這裡曾是抗聯英雄們戰斗過的地方,在這裡曾流傳著許多抗聯故事,其中天臺山少年連抗擊日寇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
1934年,由於日寇入侵和地主老財的剝削,在延壽縣有一批少年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困難日子。恰好這時他們聽說『三股流』(地名)出了抗日軍,領頭的趙尚志專門和日寇、漢奸作對,為窮苦人謀福。於是,這些有骨氣的少年投奔了抗日軍。
1934年6月,哈東游擊隊改為哈東支隊,趙尚志任司令。支隊下設幾個戰斗大隊,此外還有少年連。年輕的他們就被編在少年連裡當戰士。
1934年4月的一天,老鄉來報告說:『延壽縣警察大隊大隊長常萬祥率100多名日偽軍來了。』隊員們按隊長的指示上了天臺山,隱蔽在樹林裡。等到隊員們能看清敵人的鼻子時,隊長站起來,手舉駁殼槍大喊一聲:『打!』隊員們的各種土槍土炮一齊響了起來,吐出道道火舌,打得敵人鬼哭狼嚎,死傷三四十人,常萬祥也被打傷了。少年連只有一個班長受了點輕傷。
1935年春季,敵人抽調數千兵力,運用反復掃蕩的戰術,企圖消滅抗日軍。那是在雙龍溝的一次戰斗中,少年連一連打退了敵人幾次衝鋒,最後留下一個班掩護全連突圍。當部隊安全轉移以後,傳來了撤退命令。這時連內一個十七歲的小戰士雙腿被敵人子彈打斷了。少年連的戰士們剛要背他走,敵人又衝了上來。那個小戰士掙紮著自己留下來,掩護同志們撤退。當時情況很緊迫,班長同意了。那個小戰士拖著兩條殘腿,憑借一個多年枯井做掩護向敵人射擊,子彈打完了,就用手榴彈轟,最後又用石頭砸……在他面前,敵人丟下了一具具屍體。最後一個班安全撤離陣地,可那個小戰士卻壯烈地犧牲了……
就這樣,這些剛從家裡出來的小同志,在抗日戰爭中,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在自己的戰斗崗位上,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為全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他們的事跡將永遠留在全國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