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電 在物質缺乏、技術落後的20世紀70年代,是怎樣的一種動力讓『7381』這項天字號工程在5年內高質量順利竣工?為此,記者走近了那些親歷『7381』工程建設的建設者們。
王有泉:三九天,我們甩下棉衣,只穿內衣乾活
王有泉是哈爾濱電機廠一名普通工人,1974年春天,廠裡選派『7381』工程建設工人時,當時36歲的王有泉積極報了名。王有泉在『7381』工程工地一乾就是5年有餘,算得上『7381』的老資輩。提起『7381』工程,王老講話滔滔不絕,熱情很高漲。
王老激動地告訴記者,報名時單位就告訴他們『7381』隧道將來是為了做地鐵用的,所以大家報名非常踴躍,而且格外激動,這麼一項造福子孫的大工程,自己能夠親自參與建設,該有多神氣呀!由於報名人多,單位還進行了篩選,他有幸被選中。
王老回憶說,在建築工地,工人們都是三班倒,無論刮風下雨24小時不歇工,並且每個班都有上百人在勞動。夏天,工人們頂著太陽乾,3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穿著短褲、光著膀子,乾一會兒,整個人就變成了『水人』,後背、肩膀的皮膚常常被曬得這層皮還沒脫完,那層皮就又被曬曝了,最後皮膚都成了紫紅色。冬天,工人們冒著大雪忙,零下20攝氏度、30攝氏度的低溫,也沒能擋住工人們的建設熱情,乾一會兒就是一身汗,連棉襖都濕透了,貼在身上不舒服,索性甩掉棉衣,只穿內衣內褲乾,雪花紛飛,北風呼嘯,卻從未感覺到寒冷。有的工人用鐵鍬挖洞,有的工人用土籃運土,有的工人揮動著鐵鍬裝車,有的工人提水洗石頭……夾雜著加油鼓勁的叫喊聲,工作場面熱火朝天。雖然時隔30餘年,那些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王老對此仍記憶猶新。
王老說,那時,大家最怕的就是停電。雖然每次停電之前都會有人通知,但如果水泥澆注到一半停工的話,質量就一定沒有『一氣呵成』得好,常常忙著忙著,突然間眼前就一片漆黑了,這時就只有豎井的上方有些光亮。大家只好順著豎井向地上爬,豎井上雖有腳蹬,但距離地面有20多米,每次都是膽大的先攀著豎井上的腳蹬往上爬,膽小的就等先爬上去的人扔下繩子綁在腰間,再順著腳蹬爬上去。
『那時乾活,大家都是搶著乾、比著乾,裝一汽車土,七八個人四五分鍾就能裝完。幾個班乾活,大家都想讓自己的班成為最好的,你這個班乾多少,我這個班只能比你乾得多,決不能比你乾得少。大家乾活時,常常喊著鼓勁的話,告訴對方,快點乾就要超過你了。』談起當時的工作場面,王老像個孩子一樣興奮得手舞足蹈。王老告訴記者,那時的水泥一袋100斤,大家覺得一次拎一袋實在太慢了,於是就兩袋兩袋的扛,並且大家還叫著號,你一次扛了3袋,我一次就得扛4袋。雖然成天在乾活,工作量大,可還是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那時偷懶不用別人說,自己都覺得是一件可恥的事,有個頭疼感冒的挺一挺就過去了,一定不能影響工作。
王老滿懷深情地說,30年前大家一起工作的場景時時在他眼前浮現,這些年來每每經過曾經勞動過的那3個站臺,他都不由自主的想要看看它變成了什麼樣子了。
陳財: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時任『7381』工程哈爾濱電影院站、鍋爐廠站、和興路藝術學院站段的工程副總指揮、現已7旬的哈爾濱電機廠退休人員陳財,提起冰城地鐵夢圓,高興地說:『「7381」工程終於利用上了,我們多年的心血終於沒有白費,我們當年就對子孫後代許下要建地鐵的諾言終於要實現了。』
據陳老介紹,按照『7381』工程指揮部的布署,哈爾濱電機廠的任務是修建東大直街上的哈爾濱電影院車站、三大動力路上的鍋爐廠車站以及和興路上藝術學院附近的一個車站。哈爾濱電機廠當時有職工12700人,為了保證工程的順利完成,光抽調到『7381』工程工地的就有400多人。
『別看「7381」工程的活挺累,但是一般人想去還去不上呢!』陳老自豪地告訴記者,由於當時不僅是市裡領導重視,就連普通的老百姓對『7381』工程也是充滿期待。能抽調到『7381』工程勞動的人,都是經過全面考核的。當上面派下來幾個用人指標時,便有許多工人積極申請要求到『7381』工程去,這時廠裡領導就要根據平時工人們工作的表現進行考核,如果符合條件的人太多時,廠裡還要看看申請的員工家裡的生活條件。因為除了正常工資外,廠裡每個月還給參建『7381』工程的工人補助20元至30元,在同等條件下,廠裡盡量照顧家庭生活困難的工人。
『7381』工程在當時來講,可算是一個天字號工程,為了確保工作的順利實施,每一個單位成立一個小的指揮部,由單位的主要領導任總指揮一職,下面又設立了連、排、班,一般來講10多個同一工種的工人組成一個班,3個班組成一個排,各種不同工種的排又組成一個連,每個指揮部會計、出納、醫生、護士等工作人員一應俱全。
上世紀70年代,對於普通的家庭一個月能吃上兩三頓肉就不錯了,但是『7381』工程的工人則是幾乎每天都有肉吃。為了保證工人們有充足的體力乾活,『7381』工程的伙食費是一筆任何人都不能挪用的『巨款』,那時廠裡的領導常常和『7381』食堂的工人一起去選購伙食,而且,每隔幾天,廠裡領導還專門派人到江裡打魚回來給工人們改善伙食。那時領導們常說的就是,『7381』工程是個體力活,決不能讓工人們餓肚子乾活。
由於是關系到子孫後代的大工程,所以不僅要搶進度,更要保質量。陳老告訴記者,石頭上有一點泥土,就會減輕水泥的強度,所以,每一塊石頭他們都要用水洗乾淨。每挖好一個拱,都得馬上用石頭、木頭塞滿,不能有一點空隙,否則,打好的拱經不住壓,容易下沈,不耐用。工程的每一道程序,幾乎都要經過班長、排長、連長、工程指揮層層檢查、把關。
陳老告訴記者,做這些活時就不能怕麻煩,工程質量纔是最重要的,陳老聽說前段時間國家有關專家對『7381』工程進行鑒定時說,『7381』工程完全能用一百年。他高興得還好幾天沒睡好覺,他說,這句話就是對我們『7381』工程勞動人員最大的肯定。
李成棟:克服重重困難確保工程建設
沒有經驗,物資短缺,是『7381』工程面臨的兩道難題。參加『7381』工程規劃設計的李成棟老人告訴記者,由於沒有建設地下隧道的經驗,包括他在內的工程技術人員曾多次到北京、天津等地進行考察學習,並專程赴陝西九燕山鐵路土質隧道施工現場學習,指揮部還專門抽調了哈爾濱規劃設計院、哈爾濱市政設計院、建工學院地下工程教研室和電車公司的近百名技術人員,進行規劃設計。又專門在哈市近郊的黃山建了3公裡的實驗段工程,積累了施工經驗,培養了施工隊伍後,纔開始建設『7381』工程。『7381』工程結合了哈爾濱的地質特點,在施工時采用先拱後牆分段進行,保證了施工的安全,減少了土方量,節省了大量支橕材料,可謂人防工程的一項創舉。
由於『7381』工程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整個工程消耗鋼材12501噸,木材20549立方米,水泥10萬噸,沙子24.7萬立方米,各種石料40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5308萬元(不含人工費和零星工具費),平均每平方米造價404元。而在當時物質緊缺的時代,哈爾濱又是如何爭取到這些建築材料的呢?
李老動情地說,為了解決物資短缺這一問題,當時指揮部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辦法。沒有石頭,市領導便親自動員大家到山上打石頭,『7381』工程中所用的石頭都是工人們跑到平山上一點點打下來的,再一車車運回到哈爾濱;那時全國鋼材都非常緊缺,為了要指標,只得派人一趟趟地往遼寧鞍鋼跑,生磨硬泡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關系要指標;缺少水泥,哈爾濱水泥廠全力供應24小時不停工進行生產;沒有沙子,便到馬延河一點點掏回來。那時的想法就是:排除一切困難,確保『7381』工程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