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7月11日電 根據哈爾濱市房產住宅局數據統計,哈爾濱過去曾有未改造的棚戶區共140片,500萬平方米,涉及居住人口十幾萬,普遍存在生活用水難、安全隱患多、居民文化低、人口密度大等特點。據了解,目前已有300多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正在或計劃進行拆除,近10萬戶居民有望從生活多年的『蝸居』中走出。而按照哈市改造危房棚戶區的日程表,在今後兩年左右的時間裡,這些曾記錄過老哈爾濱發展歷史和普通百姓喜懮日子的『城市角落』將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角落居民:八成居民初中文化
在道外區先鋒路的東棵三道街一側,記者連續走訪了當地20戶棚戶居民。接受采訪時,這些居民們幾乎全部都把自己歸屬到貧困群體中,承認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較低。在調查中記者發現,棚戶居民群體普遍具有家庭結構特殊、經濟條件與居住條件較差、失業無業人員較多等特點。居民對生活條件滿意程度極低,綜合生存質量亟待改善。
2000戶人家難找大學生
『我們這2000戶人家裡都很難找到一名大學生,居民絕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顧鄉新生社區的治安聯防員高佔發告訴記者,目前正在改造的顧鄉工農地區共有6個社區,其中新生社區固定居民1872戶,而這5250人中超過80%%以上的都只是初中文化水平,至於本科大學生簡直是鳳毛麟角。
因為無正式職業的人員比例高,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近4成的家庭月收入都不高於500元。據道外區原竹林社區的譚玉榮大娘講述,過去自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裡整整擠了5口人,除去正在讀書的兩個孩子外,維持生計的經濟來源只有老伴每月的低保費和自己做雜工掙來的200元錢。『買完糧油,交上孩子學費,我們家一年到頭都看不見一件新衣服。』記者在先鋒路東光社區裡了解到,整個社區1300戶居民裡幾乎沒有月收入超過2000元的家庭,10%%左右的家庭中有長期重病人;30%%左右的居民家中有65歲以上的老人;45%%的家庭中有正在上學的孩子。『1300戶居民用兩個公廁,夏天髒水倒進大坑裡,冬天整車的向外運冰包,四下裡髒臭的不得了!』委主任那躍鵑無奈地表示。
居民渴望告別老房子
道外區太平大街北側的棚戶區原是哈市最大的棚戶區,這片棚戶區過去共有7000戶左右的居民,大部分老建築的年齡都超過了半個世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早已司空見慣,幾十戶人家用一個廁所,夏季滿院子尿騷味兒,冬季滿地大冰包。板夾泥的房屋基本都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一下夜雨全家就不用睡覺了,鍋碗瓢盆全用上也應付不了,雨漏得跟篩子似的。』60歲的張老漢從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這片破爛不堪的棚戶房裡,說起棚戶人家的滄桑日月,他一肚子的苦水。
連續三天的走訪中,面對記者『是否願意搬遷』的提問,90%%的角落居民表示渴望搬遷。年久失修的住房早已破舊不堪,再也經不起風雨;配套設施老化得無法再為居民服務,極大地威脅著居民的安全;治安、火災隱患的頻繁發生讓角落居民無法忍受由此帶給他們的緊張和損失;『環境髒亂』、『生活不便』、『治安較差』三大問題成為角落居民渴望搬遷的主要因素。
角落職業:收廢品成『黃金』行業
對於角落居民的職業構成,黑龍江省人口學學會副會長李德濱做了如下分析:『由於城市角落是市政管理相對薄弱的地方,在這些改造遺留的夾縫和城鄉結合部裡,小成本和無成本經營項目很受低層人群的青睞,廢品收購站和發廊等幾乎成為了該類地區的黃金行業。』
角落居民職業的另一個特點是『雜』。現在,以棚戶區為主的城市角落仍保留著濃厚的平民色彩,居民仍以工薪階層、小商小販和打工者為主。
在幾天的調查中,記者發現,香坊香木東街、太平大街北側背街、顧鄉工農大街等正在改造和仍未動遷的部分棚戶區內,招牌掛的最多的就是各種廢品收購站。『100戶居民能有七八家收廢品的,這裡整天滿地都是紙殼、編織袋、塑料瓶,一些來路不名的銅鐵和建築物品也能經常看到。遇到有拆遷的,收破爛的比誰都高興。』在顧鄉原第二磚廠職工住宅區生活了50多年的金大爺告訴記者,一般流動人口來哈打工都很具有季節性,春、夏季是哈市基建的旺季,湖南、湖北的建築工人會蜂擁而致,冬季一些做特產生意的小商販又會入主棚戶。外地人口多、娛樂場所少、行業雜亂、管理薄弱等因素致使角落區域易引發治安和刑事案件。
角落記憶:曾經繁華
道外區東原轄區最好的房子基本都集中在臨北環路一帶,站在這些樓上向北望去便是連綿成片的棚戶區。據了解,『東原』共有居住面積0.87平方公裡,居民近9000戶,其中一半以上都住在危房中。
另外,角落住房大部分年久失修、電線老化、防火通道狹窄使火險隱患嚴重。2002年道外區東新街的危棚房曾發生火災,當時消防車根本進不去,消防隊員只能上房進院救火;市政設施落後使角落居民苦不堪言,由於地下供水管線已經腐爛,而維修工程又幾經擱置,顧鄉新生社區9委700多戶居民已經連續8年的時間只能去指定地點挑水吃。
而對於這片棚戶區的形成,當地老人介紹說,北十八道街建業三巷的『道臺府』曾是清政府在哈爾濱地區建造的第一個行政機構建築,以它為中心形成了當時哈爾濱最為繁華的區域,不少商家和店鋪就是『簇擁』著它將房子都蓋在了附近,可以說這些棚戶也算是哈爾濱較早的居民區。
『目前哈市棚戶區開發建設速度很快,比如太平橋前街及紅旗大街的改造都十分成功,但「前街起樓背街照舊」的開發模式是改造棚戶區所遇到的瓶頸。而大面積的棚戶區人口密集、動遷成本過高,開發商考察後往往不敢接手。』與舊房子打了50多年交道的原哈市房產住宅局副局長杜修家告訴記者,客觀上說棚戶人家是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自然現象,可以理解為多元歷史和市井文化的載體,應該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關鍵就看如何激活這些資源。
角落發現:百年古剎淹沒棚戶區
道外區太平大街北側棚戶連綿數十裡。走訪中,記者在太平三道街內的居民院中尋到了一座百年古剎。
據寺內僧人介紹,這座古寺名為長清寺,原佔地近2800平方米,是上世紀初一位姓陸的大戶人家所建,距今已有103年,歷史比極樂寺還要久遠。
百年風雨後,如今這座寺院已面目全非,只剩下山門和大殿還依稀可辨,獨特高聳的屋頂瓦當在周邊的棚戶中顯得頗為醒目,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過去這裡的肅穆和莊重。
走進正殿,可以看到粗大的紅色原木梁柱,房頂多處屋瓦破損,處處顯示出歷史的斑駁。距離不遠的山門已成民居,門前原有的兩棵柳樹是當年修繕寺院時種下的,如今僅存下一棵樹根也要兩人合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