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智囊為哈爾濱『十一五』規劃編制獻策
2005-07-15 08:42:2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7月15日電 日前,哈爾濱市專家諮詢顧問委員會召開『十一五』哈爾濱快發展大發展戰略研討會,專顧委委員們為哈爾濱市『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建言獻策。現將專家們的發言摘錄刊發。

  『十一五』哈爾濱市面臨的發展環境

  市專顧委委員、市委黨校教授吳俊賢市專顧委委員、市經研中心研究員王曉夫

  今年是『十五』計劃的決勝年,又是『十一五』的奠基年。正確分析與判斷哈爾濱市今後所面臨的發展環境,是科學規劃『十一五』的重要前提。可以從三個方面概括分析我們面臨的發展環境。一是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看,已經步入復蘇軌道,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為我們加快融入全球市場經濟帶來了機遇。然而,我國的發展也引起了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焦慮與不安,名目繁多的『設限』接踵而至,發展受到鉗制。二是從國內發展狀態看,經過兩年宏觀調控,有望實現『軟著陸』,整體經濟開始步入穩定增長階段。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對於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體制性、政策性束縛,增強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走上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之路。但是,也應看到,國家調整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繼『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之後,又提出了『中部崛起』戰略,發展競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這對於剛剛實施兩年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很有可能構成時間、政策和發展動力等方面的新壓力。三是從哈爾濱自身發展現狀看,整體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十五』計劃提前完成,為『十一五』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國企改革滯後、對外開放程度過低、就業壓力增大等問題還在嚴重制約著我們的發展。辯證分析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軌跡,可以看到:哈爾濱正面臨著『快發展、大發展』歷史性的最佳機遇期,也處在嚴峻的挑戰之中;歷史性的最佳機遇期是有限的而不會太長、且存在於嚴峻的挑戰之中。只有敢於迎接挑戰,善於抓住最佳機遇期,把有利條件用好、用活、用足,並最大限度地化不利因素為積極因素,就能夠實現『十一五』快發展、大發展的戰略目標。

  哈爾濱城市定位

  市專顧委委員、市經研中心研究員王曉夫

  城市定位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是城市發展規劃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科學准確地確定哈爾濱城市定位,必須正確認識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應當既要立足現實、又要前瞻未來,在認真總結以往城市定位經驗與不足的基礎上,經過比較與分析,把繼承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正確部分與創新未來發展思路緊密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確定未來的發展定位。

  哈爾濱市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發展定位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應予充分肯定。從與時俱進、創新探索的角度,哈爾濱城市定位應該調整為建成『東北經濟區的北方核心』。確立這個定位,它可以確認哈爾濱市在東北經濟區中處於北部經濟核心的事實,突出哈爾濱市作為東北北方經濟核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出發,調整哈爾濱市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依據和原則,明晰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思路與架構。

  當然,如果從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角度思考城市定位,城市經濟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對於不同區域發展定位往往是多層次的,尤其對於哈爾濱這樣的特大城市,在不同的區域范圍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比如,在本市域內,打造哈爾濱都市圈;在省域內『加快發展、當好龍頭』,參與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在東北北部,建設以哈爾濱和長春為雙核心的哈長經濟帶;在東北經濟區,構建南沈北哈軸心經濟帶;在東北亞,建設重要的國際經貿城市。但是,總體定位在『東北經濟區的北方核心』,是在對前幾次城市定位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從中長期發展思考所提出來的,它彌補了前幾次定位的缺失,是可取的。

  哈市『十一五』期間的增長預期問題

  市專顧委委員、市經研中心研究員劉振維

  根據城市定位,參照『十五』計劃完成情況,以及未來發展環境,『十一五』增長預期應當定在:經濟總量(GDP)可以考慮在年遞增12%-12.5%之間。即一產增加值年遞增5%左右,二產年遞增15%左右,三產年遞增12%左右。到2010年,全市GDP將達3400億元,人均3.26萬元。產業結構將從2005年預計的15.2??39.3??45.5,演變為2010年的10.9??44.2??44.9。主要指標:(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10年奮斗目標應不低於190億元,爭取200億元,年遞增12.2%-13.3%,略高於GDP增幅。(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0年預期1300億元,年遞增15%左右,投資率達到38%左右。其中工業投資應佔30%以上。(3)外商直接投資。2010年應達到20億美元以上,外資依存度達12%以上。利用國內各地資金的規模,2010年應達200億元人民幣以上。(4)城市化水平。2010年應爭取達到53%以上,5年推進4.5個百分點以上。(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010年應達到10平方米以上。(6)城鄉人民收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預期16000元,年遞增10%;農村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年遞增5.5%左右。(7)失業率指標非常重要,但現在還難以測算,建議對此項指標做實事求是的調研和測評。

  哈爾濱市『十一五』期間主導產業的選擇市專顧委委員、市經研中心研究員劉振維市專顧委委員、市委黨校教授王世俊

  『十一五』哈爾濱主導產業的選擇,關系到全市經濟快發展、大發展的順利實現。應根據市場需求、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我們的比較優勢來綜合分析、科學規劃、明確重點、協調推進。

  要突出『工業強市』戰略。工業仍然是『十一五』全市經濟發展的引擎,特別是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推進,必將給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從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哈爾濱市過去把汽車、醫藥、食品、電子作為工業四大支柱,現在看不完全准確。按照一般的定義,如果把增加值佔GDP5%以上作為支柱產業的話,那麼,年增加值應不小於84億元(2004年全市GDP是1680億元),嚴格對照,只有全部機械工業(97.5億元)達標。因此,選取哈爾濱工業的主導產業只能采取更現實的標准,比如按銷售收入衡量。據查,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共810億元,若以佔10%以上為主導產業,則化工佔10.5%,醫藥佔12%,食品佔18%,裝備制造佔20%,汽車佔21%。這五大主導產業的銷售收入共佔全部規模工業的八成左右。從發展預測看,『十一五』期間,工業仍將是哈爾濱的主導產業,但應有各自的發展特點。一是要把裝備制造業做寬。哈爾濱的裝備制造業有傳統優勢,主要是發電設備、飛機以及軸承、工量具等,『十一五』發展勢頭趨好。根據未來市場變化,應著力拓寬生產領域,比如環保設備制造、農機制造、工程機械制造、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等。還可以尋求開發延伸性產品,如煤氣發電的氣化設備。二是要把食品工業做大。『十一五』應圍繞建設『國家一流綠色食品加工基地』下大功夫,在農牧產品精深加工方面上若乾個大項目,布點應首選原料產地。三是要把醫藥工業做強。哈爾濱的醫藥工業已形成一定的品牌、規模優勢,『十一五』應力爭進入世界醫藥50強。四是要把汽車工業做優。哈爾濱的汽車工業的最大優勢是低排量微型車,在世界油價居高、我國石油資源緊缺的形勢下,市場前景看好。應通過各種方式,加速新產品開發的步伐,在低排量車上以『優』取勝。五是要把化工工業做好。化工工業包括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精細化工。哈爾濱的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十一五』均有大項目建設,隨著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精細化工可以獲得諸多發展機遇,完全有理由成為哈爾濱工業支柱產業之一。為確保『十一五』工業經濟有一個較快發展,應當十分重視國有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問題,認真總結前一時期改制經驗,選擇科學、合理、有效的模式,加快改革步伐,實現改制增活力、改造增實力,進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標。

  其他重點,一是建築業。2004年哈爾濱的建築業增加值佔GDP的7.5%,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隨著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不斷增大,『十一五』建築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應在爭優質、高效的同時,加大『走出去』的步伐,為哈爾濱爭得更多的勞務市場和利潤收入。二是農業。哈爾濱的一產增加值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重慶),『十一五』發展前景看好。繼續推進『主輔換位』,畜牧業應進一步大發展,佔農業比重向六成以上邁進。穩步增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應積極制定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到1000萬噸的專項規劃,爭取國家立項給予必要政策支持。農林牧漁服務業也要有一個較快的發展。三是第三產業。哈爾濱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的近一半,是『龍頭』作用的重要體現。現實的主導產業是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這四大產業仍將是『十一五』三產發展的主導產業,但應與時俱進,加速推進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現代物流業,包括大宗生產資料的現代物流業,以降低社會成本,提高地方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加速發展旅游業,通過整合旅游資源,開展境內外合作,把哈爾濱特色旅游進一步做大,以大人流促進經濟大發展。加速發展會展業,進一步提昇哈爾濱的知名度。

  加快高科技發展的基本思路與重點選擇

  市專顧委名譽主任、哈工大教授彭瑞玲

  增強區域產業經濟的競爭力,歸根到底取決於高科技的支橕。

  哈爾濱市『十一五』高科技技術發展的總體思路應該是:以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又能協調各種創新力量的科技創新體系為目標,從哈爾濱市產業特色出發,把發展高科技同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形成一個有特色、有規模,在全國最具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以及若乾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拳頭產品。同時,要充分發揮大學與科研院所的作用,圍繞高技術有重點地開展帶有戰略性的基礎研究,在有相對優勢或戰略必爭的重大領域實現重點突破。

  高新技術發展重點應當是:(1)從提昇產業技術角度,選擇障礙機電產業競爭力提高的關鍵的高技術攻關,以保證哈爾濱市機電產品出口形成跳躍式的增長。(2)從改造傳統產業角度,如發展燃汽輪機,以自主開發燃汽輪機的葉片等為重點,提昇電力產業技術檔次,促進船舶產業高效發展。(3)選擇發揮資源優勢的農產品深加工的高技術,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4)突出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的科研與開發,在環保產業、生物產業、信息產業、機電一體化等方面形成在國內有一定地位的、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

  選擇重點是一個復雜的科學問題,必須做深入系統大量的調查研究,要摸清哈爾濱市自身技術、人纔優勢(包括高校、研究、企業部門),調查市場有效需求,摸清國家支持的方向,調查可借用的國內外技術與人纔力量,調查可開發的項目(盡可能多的搜集、多謀劃),在不同項目的比較中,在同其他地區項目的比較中進行篩選,還要看能否形成符合市場有效需求、有效供給的高技術。在調查大量信息後,通過研究比較,科學的謀劃與決策論證,纔能確定重點,這是制定『十一五』高科技發展規劃時必須堅持的原則。

  對俄經貿合作昇級的原則和重點選擇市專顧委委員、黑大教授李傳勛

  對俄經貿合作昇級是哈爾濱市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個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的重中之重,應當緊緊抓在手上。在推進工作中,應注意把握幾個原則:一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戰略昇級的內涵和質量,不宜片面追求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張。二是發揮哈爾濱市對俄經貿特有的優勢,對俄羅斯市場進行全方位的、深層次的開發。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擴大對俄投資和跨國經營。

  根據以上戰略原則,哈爾濱市實現對俄合作戰略昇級推進工作的重點應選擇為:一是深入挖掘潛力,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擴大對俄商品出口。首先要搞清楚俄羅斯特別是其東部地區市場的有效需求,確定目標市場。同時,要結合哈爾濱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目標,發展本市對俄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汽車工業、食品工業、紡織工業、醫藥工業及綠色農業,打造在俄市場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品牌。二是規劃好建設好哈爾濱市對俄出口生產加工基地。積極向國家申請設立哈爾濱出口加工區,將其建成哈爾濱市對俄出口生產加工的主要基地。在出口生產加工基地建設上,宜打通行政區劃和行業分工的壁壘,全市統籌規劃,集中有限的財力有重點地進行。不宜遍地開花,要解決布局過散、過濫問題,防止重復建設。三是『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進一步深化對俄科技合作。首先要鼓勵科技型企業和有研發能力的生產型企業到俄羅斯科研設計機構和高技術產業密集的城市內,建立研究開發中心或高技術產品開發中心,及時獲取最新科技信息,引進高技術,開發新產品,將其傳遞回國內實現產業化,進而推向國際市場。其次要將我國哈爾濱市的先進技術和成熟技術對俄輸出,改變雙邊科技合作中的失衡現象。四是適當增加對俄投資,擴大跨國經營。投資方向以資源開發和出口導向為主。近期哈爾濱市在俄的資源開發項目應以中型為宜,可先搞幾個森林采伐和木材初加工或魚和海產品捕撈加工這樣的項目。取得成功經驗後再搞較大的項目,如燃料、礦物資源勘探、開采、加工等項目。五是發揮哈爾濱市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的優勢,在俄羅斯承包工程市場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應把重點放在國際承包工程上,如有條件可使用BOT融投資方式。提倡並支持哈爾濱市企業與國內相關企業、金融機構,甚至俄羅斯當地企業和第三國企業聯合競標,爭取承包俄羅斯大型工程建設項目,或承接工程分包。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市專顧委委員、東北林大教授佟光霽

  哈爾濱市二元結構特征突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路在於:城鄉統籌,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突破路徑在於:做大縣域經濟總量(包括GDP和財政收入),做小縣域人口總量(包括農民財政供養人口)。遵循的原則應該是:市場配置、政府協調、合作發展、共同繁榮,這是貫徹統籌城鄉總體方針的關鍵所在。其核心應該是:產業分工布局與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合作。

  在發展思路中,應當突出:一是城鄉統籌。必須把發展縣域經濟放在振興東北的總體戰略中來思考,按照城鄉一體的要求去設計。其中,最重要的是統籌城鄉生產力布局,統籌城鄉生產要素調整優化。要將縣域經濟發展與建設哈爾濱都市圈、與建立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產業布局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拉動縣域工業的發展,形成同建共榮的發展態勢,避免出現加劇城鄉割裂的局面。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在推進中,應當以發展縣域工業為主導,但不能再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式的發展,要珍惜有限的土地資源,要關注環境的保護。要依托現有的城鎮網絡,通過建設鄉村交通設施,改善微循環。要樹立經營意識,通過經營城鎮,聚集生產力要素,提高發展效率。

  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矛盾的最好路徑是:做大分子,做小分母。做大分子,一是要靠大項目拉動;二是要靠農民自己創業,像溫州那樣,既在本地創業,也要走出去異地創業,形成農民創業的大潮;三是要努力提昇整合要素的能力,包括市場要素、技術要素、資金要素。還需要大力提倡能人經濟,培育能人、興辦企業。做小分母,一是進一步精簡吃財政飯人員;二是千方百計減少農民。這兩條難度很大,但勢在必行。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