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新址現場見聞
2005-07-18 15:15:1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樊金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8日電 一桶5昇的大豆油,一袋5公斤的全麥粉,一包洗滌用品。12日9時,當記者踏上兆麟街15號的臺階時,靠在牆角的這些東西映入眼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困難職工免費領取的救助品,它們馬上就會進入急需的家庭。

  喬遷後的哈爾濱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煥然一新,『走親戚』的職工此時正進進出出。在一樓大廳裡,家政服務臺前擠著七八個婦女,職業介紹臺前站著一群農民工。

  記者隨意來到二樓,恰逢一個勞動傷害仲裁案件即將開庭。但見庭徽肅穆,仲裁員正襟危坐,申訴人、被訴人及委托代理人分列。

  原來,來自依蘭的小孫受僱於一紙盒廠,因生產事故導致右手截肢,經鑒定為4級傷殘。而該廠為一注冊資金5萬的小廠,已支付近2萬元的醫療護理等費用。哈爾濱市勞動仲裁庭分庭從媒體獲悉後,積極介入支持小孫。但在賠償問題上,雙方發生了分歧。

  宣讀紀律,核對身份,仲裁調查開始。雙方對工傷事實無異議,進入『背靠背』談話。首先,與申訴人談話,『小孫為4級傷殘,但該小廠無能力安置,你們又是外地農民,不可能每月來領錢。為減少損失,盡量爭取一次性賠償。』申訴人表示同意。

  其次,與被訴人談話。『你廠雖是小廠,但對方已失去一定勞動能力。雖然賠償對你方影響重大,但還可以重打鼓另開張。』

  幾個回合談話後,雙方對標的趨向一致,同意調解。仲裁員當庭宣布調解結果:共賠償6萬,雙方解除勞動關系。4萬元10天內付清,其餘2萬元一月內付清。簽字畫押,閉庭。

  一個小時,成功調解一起傷害糾紛,避免走上裁決程序。『要不是工會幫忙,我們恐怕很難得到賠償。』小孫感激地說。

  10時10分,記者來到職業介紹服務臺前。工作人員說:『我們搬家後,交通方便了。今天一上午就來了50多人,有外地農民工,也有本市下崗工人。有20多人找到了服務員、保潔員等工作。』除了那些立即上崗者外,很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和求職意願。

  記者采訪結束時,看見一樓的家政服務臺前身影晃動。其中,有兩個來自呼蘭區的婦女流連了約一個半小時,她們腳下的大包小裹根本就沒挪位兒。

  新聞背景:

  哈爾濱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於2002年成立,以困難救助、信訪接待、法律援助、職業介紹四項職能為重點開展工作。搬遷後,具有生活救助、醫療救助、真情助學、法律援助、政策諮詢、就業服務、技能培訓和免費搬家八項幫扶救助功能。目前,中心由成立時的600平方米場地,擴大到4層樓3000多平方米,並且地處市中心地帶,人員由原來的12人增加到38人,突出了工會促進再就業工作,搭建了工會勞動力大市場就業服務平臺和勞動法律監督檢查平臺。

責任編輯:單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