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9日電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關注和購買科普圖書的讀者日漸減少,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商業類、管理類、經濟類的圖書銷售量看好———
陳舊、重復,失去吸引力
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信息表明,改革開放後的10年裡,全國共出版了各類科普圖書約2萬種,平均每年2000種左右。總的種類、數量都在增加。進入21世紀,雖然各項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科普圖書市場卻呈現出一種『日薄西山』的態勢。我省有關科普出版的情況也是如此,每年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科普書籍都在下降,這幾年已經少出科普方面的書。『讀者不認,發行困難,我們是自負盈虧的單位,難以承擔這樣負擔。』黑龍江科技出版社一位負責人無奈地說。來自我省新聞出版局的數據顯示,雖然每年有一定數量的科普圖書出版,但是總體數量還是呈下降趨勢。
權威人士分析,科普圖書創作和出版普遍存在著寫作形式陳舊、缺乏時代感、科普觀念落後、內容低水平重復等現實性的問題,成為科普圖書陷入尷尬的主因。
黑龍江科技出版副社長徐志謙認為,傳統的『科普』概念,立意較低,帶有濃重的『掃盲』色彩,習慣於將『科普』的任務簡單等同於科學知識或結論的灌輸。中國科普的創作和出版幾十年一貫的模式,把本是活生生的科普搞得越發呆板,缺乏對人文精神的宣傳,較少體現哲學思辨理念,逐漸失去對讀者的吸引力。
而簡單的低水平重復、跟風出書和缺乏創新也導致了科普圖書市場人氣不旺。記者在對哈市圖書市場采訪時看到,有的一個內容的科普圖書,竟有幾個甚至幾十個版本,創新顯得乏力:比如有關萬年歷的書籍,就有多個版本,《古代萬年歷》、《萬年歷計算》;《克隆》、《克隆新知》等,雖然書名看上去有所不同,但是閱讀之後,內容重復,信息雷同之處居多。
創作隊伍『青黃不接』
來自科普出版社對78名科普作家的統計結果顯示,60歲以下的只有9人,佔總數的11.5%,年輕的創作者幾乎斷檔,科普創作隊伍的薄弱導致科普創作的後勁不足。
一名優秀的科普作家,不僅要有一定的科學背景,更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人文知識。科普創作隊伍單薄和部分科普作者寫作功底的薄弱,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普圖書精品的出現。
據了解,我省前幾年出版科普圖書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來自上海、北京等地的作者,本埠作家很少。『這兩年從事科普圖書的作家沒有了,我省的科普創作人纔陷入「青黃不接」的狀況。』省內一位出版界人士說。
我省的一些科普創作者告訴記者,多年來的體制制約了科技人員對科普創作的熱情,勞動成果得不到尊重,使得科技人員不願意去搞科普創作,使整個科普創作的水平提高遲緩。
科普跟著需求走纔有出路
記者在新華書店、慧海書城、中央書城等采訪了部分讀者。一位讀者說,人們願意購買通俗易懂、信息量多的科普圖書,因為從中能夠迅速獲取到所需的知識。『只要有時間還是想讀一點對工作有幫助的實用書。』『我給孩子買科普書籍一定要看是否有時代性,還要看知識「新鮮」程度,內容呆板的科普書不買,翻一翻就放到一邊。』億達電控設備廠的萬先生說。
科學類科普圖書遭受市場冷遇迫使許多出版機構轉向實用類科普圖書,2005年報送新聞出版總署審讀的科普類選題中,少兒科普和實用科普儼然成為主流,弘揚科學思想和普及高新科技知識類圖書都比前一年大幅度減少。而我省出版社也在調轉船頭,出版一些實用科普書籍。黑龍江科技出版社已開始出版一些美容美發、家庭裝修的書籍,銷售情況看好。
有關專家認為,科普創作和出版必須根據讀者的需求,從公眾經常接觸又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技術與現象入手,讓讀者在饒有趣味地閱讀中接受現代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科普圖書纔有可能得到市場的真正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