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9日電 生活報今天發表評論:我們何時敢放心地吃
據報道,商務部部長助理、全國三綠工程工作辦公室主任黃海18日在北京說,目前國內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食品衛生平均不合格率仍達8%左右,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約為7%。據調查,消費者對任何一類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於50%。
消費者是對『任何一類食品』的信任度都低於50%,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吃什麼怕什麼』,沒有敢放心吃的東西!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簡單地說,人不吃東西是不行的,至於吃什麼,則根據個人的口味不同,本可以隨意選擇。不過,在食品種類前所未有地繁榮時,我們忽然發現,不僅選擇吃什麼的餘地正在喪失,而且對自己所吃的東西的信任感也在喪失。這不僅是痛苦的,更是悲哀的。
這些年國家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也沒少宣傳,然而,重大的假冒偽劣食品和有害添加劑事件仍然時有發生。很多食品安全事件的處理,盡管完成了『懲前』的任務,卻很少能夠達到『毖後』的目的,這些事件所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更是無從彌補。
盡管有關部門宣稱,近年來市場食品安全把關作用得到加強,但從實際效果看,現有制度並不能有效地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再次發生。蔬菜、肉、糧、水果、奶制品、豆制品和水產品的質量和衛生狀況並未得到明顯改善,飲食行業的不法經營更是司空見慣,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國內食品安全的形勢非常嚴峻』,這樣的判斷倒是非常客觀准確的。
食品安全應該上昇到民族安全的高度來認識。據悉,《食品安全法》的草案已經形成,經審核後有望在明年年初頒布實施。草案將企業違法成本列入《食品安全法》,被認為是用法律規范企業行為的最有效途徑。有法可依之後,剩下的就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問題,如何來執行、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執行,將考驗國家有關機構重視食品安全的程度和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