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雪場生態告急的背後
2005-07-20 14:12:4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0日電 省內一些滑雪場管理不善,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按說,這已不是一個新聞。但老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問題產生的根源在哪裡?這是對滑雪場夏季疏於管理破壞環境現象進行披露後,人們產生的疑問。對此,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探討。

  粗放經營影響滑雪產業形象  

  針對報道中提到的個別雪場破壞植被、水土流失現象,環保人士多深有感觸。

  以1996年亞冬會為契機,過去十年間,龍江滑雪產業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各地都興起了冰雪旅游熱,開雪道,建雪場,目前全省已建成高、中、初級滑雪場近80家,總數佔全國60%以上,旅游滑雪道總長接近140公裡。還有一些正在籌建中。『冬季到龍江滑雪去!』口號已叫響,知名度已遠揚國內外。

  然而,隨著滑雪場數量的急劇擴張,弊端也日益顯露出來。一些地方的中小型滑雪場缺乏資金人力,管理經驗不足,導致低水平運營,許多人抱著『撈一把就走』的想法,不捨得投入,短期行為現象嚴重。特別是一些鄉鎮級的滑雪場,一年只在冬季經營一兩個月,而且雪上設施、雪具及相關配套服務都遠遠達不到應有的標准,游客不滿意,服務糾紛事件不斷發生。而且,近年來一些惡性安全事故也大多發生在這些小型雪場。讓一些規范的企業也受到牽連,影響了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

  省政協委員龍珠集團董事長朱延財說:雪場建設一哄而上,形成魚龍混雜局面,其中許多投資者都是盲目的經營,並不清楚這個產業的經營之道,因此少有贏利的,為了維持,就不惜投機取巧、偷工減料,並隨意壓價,搞惡性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給外來游客留下了不好印象,損失了一些客流。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祁穎副教授也認為,任何旅游資源都有其生命周期,滑雪旅游資源也不例外。盲目的開發、無序的管理,對滑雪旅游資源會造成致命的破壞。我省滑雪旅游近些年發展迅速,但就目前來看代價也是很大的,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采取具體的措施,應充分考慮由此帶來的生態效應、環境效應,以達到滑雪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一些滑雪場每到夏季便出現『撂荒』現象,表面上看是一個環保話題,從深層次講,卻是一個朝陽產業如何走向規范、實現健康發展的命題。

  宏觀調控乏力法律法規缺失  

  建一個滑雪場需要經過哪些審批程序,對違規經營的企業由誰來處罰糾正?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但問了一大圈兒,仍是有些混沌。

  在省林業廳資源林政處,董科長介紹說,建雪場先要由省發改委立項,林業部門負責審核,再由土地部門批准,按程序是這樣的。那麼,省內現有的雪場有多少經過了這樣的審批程序呢?董科長說:『我們也不太清楚,因為即使是森林資源管護,管轄權也涉及森工和地方兩大塊,這兩年經過我們手上批的也就是一兩家。』

  纔一兩家?那麼,其他那麼多家是經過怎樣的程序纔建成的呢?董科長仍說不清楚,稱自己接這攤時間不長。不過他也強調了一點,就是那些個人以承包荒山名義建設雪場的經營者,也不能擅自開工,必須經過批准纔可以。

  在省環保局自然保護處,一位接待采訪的同志認為,雪場建設立項必須要經過環保部門審批纔行,但實際上,對一些中小雪場來說,這條原則並未得到嚴格遵循。尤其是許多地方政府把發展滑雪旅游當作『立縣產業』來抓時,當地環保部門迫於政府壓力,通常又把入門政策放得很寬……

  在省旅游局,規劃財經處一位王姓負責人對記者說,作為旅游部門,也早已意識到滑雪場過濫帶來的危害。為了確保滑雪旅游健康發展,早在2001年旅游部門就在全國率先推出了《旅游滑雪場質量等級評定標准》,旨在通過技術法規的實施規范雪場建設和提高服務水平,提昇我省滑雪旅游的市場形象和競爭力。應該說,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全省眾多雪場中,達到S級(標准)以上的僅有20家,其他那50多家『無級』的滑雪場,也在爭搶這塊蛋糕,良莠不分,旅游部門卻對此無能為力。

  而且,據了解,所謂的由發改委立項審批,其實是指一定的投資額度上的項目,那些投資少、規模小的小型雪場建設,完全可以『抄近路』上馬。

  雖然我省也有兩家滑雪產業協會組織,但各自為政,互不買賬,幾乎起不到促進行業規范和發展的作用。

  『各部門關系沒能理順,大伙都想插一手,但重審批輕管理,只收費不監督,有利益時往前湊,出了問題就撒手,這纔是滑雪市場混亂、生態破壞問題嚴重的根源所在!』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整合與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遼、吉、北京等地在滑雪旅游產業發展上步步緊逼,大有趕超之勢,而我省一些人卻仍沈醉於自己擁有雪場的絕對數量。

  專家指出,黑龍江滑雪旅游產業歷經了十年發育,目前已經處於一個十分緊要關頭。要穩固我省滑雪市場『老大』地位,必須更新理念,由從前的以增量為主的發展階段向以質量和品牌求發展的階段轉型,努力實現產業的提檔昇級,突出打造龍江滑雪旅游的知名品牌。

  資料顯示,我省現有滑雪場所的接待能力、服務水平都亟待提高。去年全省75家雪場接待游客130萬人次,鄰國韓國共有雪場12家,卻年接待游客達450萬人次。雪場經營項目豐富多彩,一年四季生意紅火,根本就不存在夏季無人管護、破壞生態現象。而反觀省內,許多小型滑雪場經營者由於自身實力不濟,粗放式管理,低水平運營,常常是一季忙,三季閑,既浪費了大好的資源,又缺少市場競爭力。

  朱延財建議,龍江滑雪企業要鞏固優勢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宏觀調控,科學規劃。宏觀調控,是指政府各部門要統一思想,加大審批監管的力度,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兒,吸引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來推動滑雪產業發展,立足高起點,盡快實現與國際接軌,並在此基礎上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科學規劃,是指在雪場的建設、管理過程中,不光要考慮到項目建設規模、市場潛力和經濟效益,更要顧慮到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盡可能地減少對山上草木的破壞,不能隨意浪費水資源。如果沒有一個長遠的、科學的規劃,進行掠奪性的開采,企業也許會在短期內獲益,但終難持久,更不要說做強做大了。

  據了解,在二龍山滑雪場,在建設雪道時就鋪設了20公分以上的土用以人工植草,還在雪道兩側或中間修建排水溝、護坡。負責人稱,僅雪場維護這部分資金,就超出了建設雪道本身的費用。

  如果那70多座青山翠巒都被如此用心地去經營,去描繪,帶給我們的將不僅僅是白雪生金的欣喜,更有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有益啟示。

  破壞生態,雪道已成『泥道』。

責任編輯:單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