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7月21日電 目前『海鮮產品大量使用致癌化學制劑———孔雀石綠』的消息,在市民中引起關注。據了解,在南方一些城市的水產養殖業和水產品販運中,『孔雀石綠』被普遍使用。那麼,哈爾濱市的海鮮產品中究竟有無『孔雀石綠』呢?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多年來,哈市市場上的海鮮產品大多沒有經過相關的檢測檢疫,其安全性令人堪懮。
攤主未聽說海鮮還要檢疫
日前,在道裡一家海鮮市場內,一位賣『活螃蟹』的女攤主介紹說,她賣的螃蟹和其他海產品大多來自丹東,女攤主認為海裡的產品不會有問題。
經銷海鮮產品已經十多年的陳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賣海鮮十多年了,還從沒聽說過海鮮產品上市前要經過檢疫的。我賣了這麼多年從未出過問題,用不著檢疫。』
市民孫女士坦言:『海鮮其實挺不安全的,每年都有赤潮發生,如果都不檢疫,那麼有毒的海鮮就會輕易流入市場。』
檢疫制度還處於缺位狀態
有知情人告訴記者,水產檢疫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工程,由於相關制度一直處於缺位的狀態,魚蝦等海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前都沒有經過檢疫,捕撈出來就被直接端上了餐桌,極易引起疾病蔓延。
此外,冷凍的魚、蝦、蟹若保存不當就會導致揮發性鹽基氨含量過高,人吃了就會中毒。還有的一些銷售者為了保持新鮮,不惜使用『孔雀石綠』、甲醛等化學制劑。
專家檢疫缺失後患無窮
哈爾濱市的一些食品專業人士指出,以魚、蝦、蟹為例,其安全隱患主要有:微生物,指各類海鮮的腸道及皮膚上帶有各種細菌、致病菌和病毒等,有的是海鮮產品自身帶的,也有的是受外界污染,細菌會導致產品腐敗,而致病菌及病毒則直接影響水產品的食用安全。
目前人魚共患病有200多種,其中大多是寄生蟲病。寄生蟲在魚體中最常見,主要有線蟲、絛蟲等,當生食水產品時,寄生蟲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脅。
據悉,『如何纔能讓消費者吃上安全、放心的海鮮?』是近年來相關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國家農業部已將魚蝦等海鮮產品納入檢疫計劃,預計從明年開始全國都將開始實行海鮮產品上市前的檢測檢疫,現在已經開始著手檢測人員的培訓工作。記者從哈爾濱市的相關管理部門獲悉,現在海鮮產品的問題越來越多,他們已對此進行專項研究,以期采取『無公害認證』等相關手段,盡量讓市民早日吃到放心的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