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2日電 據了解,哈爾濱市道裡區『工農小區』日前將進行拆遷改造,並建設經濟適用住房,市經濟適用住房發展中心在公開招標時中標。按要求,7月31日為拆遷最後期限。
截至昨天,經該中心自行勘測顯示,與有關部門最初測量的拆遷面積相比,該地拆遷面積比原先多出一半多。
『棚戶區』多出2萬米
據該中心前期部部長劉旭介紹,2004年12月28日,該中心中標『工農小區』經濟適用房項目。該項目屬危棚房改造,拆除面積34517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7.79萬平方米。
消息傳出後,『工農小區』私建濫建泛濫。至今,拿不出合法手續的新建房屋面積近2萬平方米……由此,該中心可能將新增拆遷補償費1600萬元。
甘冒風險鑽『空子』
『工農小區』為什麼會冒出這麼多的私建濫建房屋?難道,這些人不怕他們的努力會徒勞嗎?
談到這一點,劉旭說,作為國有企業我們也有苦衷,建設經濟適用房本來是一件好事,是政府為解決百姓住房難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按相關規定,被認定的私建濫建房屋的拆遷,需開發部門依法向有關方面申請裁決。
按慣例,從申請裁決到執行約需一年時間,這將影響項目開工建設,從而導致新建房屋不能按期交付使用,最後失信於合法的購房者,並按合同規定向購房者賠償一定數額的違約金。而且有關部門又不允許我們的項目建設超過期限。
私建濫建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大興土木。
小二樓搖身變四樓
據記者了解,年初至今,規劃、城管行政執法、公安等多部門,曾屢次聯合行動,對『工農小區』私建濫建房屋實施集中拆除。
4月下旬,記者曾在『工農小區』采訪了執法部門現場拆除私建濫建行動,但昨天實地調查發現,『工農小區』內私建濫建房屋不僅沒少,還新添了許多,有的小院過道建成了小房,有的平房改成了小樓。在工農大街783號邊一居民大院內,當時,一處蓋在公廁邊的房屋正在建二樓,因屬被查封後續建,被聯合執法人員當場拆除,如今此處已是4層小樓。小區內隨處可見忙碌的工人、准備好的建築材料……據當地居民介紹,小區內立起的新建小樓,不少是有著一定社會背景的『外來人』蓋的。
據了解,按照哈爾濱市相關規定,200平方米以下的私建濫建房屋,由城管行政執法部門負責查處;超過此面積由規劃部門負責查處。這兩個執法部門有義務巡查、接受舉報,並及時發現、制止私建濫建行為。
對於既成事實的私建濫建房屋,相關部門應向法院申請裁決,並按法律程序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