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6日電 初夏的田野一片勃勃生機。一場透雨下過,站在安達市豐橋農機合作社的千畝萬壽菊田裡,農戶王江興奮地說:正是缺雨的時候,這天上下的都是錢啊!
這片萬壽菊共有2000畝,一望無邊,一棵棵秧苗長勢喜人,微風中輕輕抖動嫩葉,似乎也在感謝天賜甘霖。
土地集中,農民成股東。連片作業讓大農機撒了歡兒,靈活經營為農戶們多路進財。三年三變,農機合作在發展中完善。
這家名為『豐橋』的農機作業合作社位於安達市昇平鎮保田村,豐橋,顧名思義:豐收之橋梁。由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地方政府、集體與村民三方籌資。目前農民股東212名,都是保田村的村民。
與省內其他農機作業合作社不同的是,豐橋在經營機制上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實行以直接經營土地為主。入社農戶以自己土地經營權入股,每畝股金為300元。合作社5000畝地全由合作社直接經營,從種到收到銷全過程實施機械化作業。這樣就改變了以往農機合作社以代耕代運為主的模式。土地高度集中,統種統收,既方便了大農機的集中作業,又有利於合作社整體規劃經營,真正實現了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原先200多戶經營,現在只要8個農機操作員就夠了,生產效率大為提高。今年,這5000畝地由合作社經過科學的市場分析預測,2000畝栽萬壽菊,2000畝種黏玉米,還有一些種胡蘿卜,全是經濟作物,而且已與一些龍頭加工企業簽了訂單。
所有的入社農戶把地交給合作社後,開春時領到了每畝150元的最低保障資金就撒手不管了。秋後根據生產經營的情況,還按股分紅,每畝不低於30元。粗一算,農戶每年每畝收入至少在180元以上。
農戶們提前分到『保底錢』,可以去搞副業,做買賣。保田村從去年開始,村裡養豬養羊的農戶明顯多起來。打工的人數也驟增。有的就在項目區內耕作,乾一天算一天錢;還有些人去哈爾濱、大慶打工,徹底成為脫離土地的產業工人。農民夏曉華最近買回來四十多頭育肥豬准備大乾一場。她說:『我在家搞養殖業,丈夫在外邊打工。原先一畝地只能收入一百多元,現在能純剩二百元。』合作社的出現,也改變了村民的觀念,連原先村中有名的懶漢,也開始琢磨著找活乾了,因為他們突然發現『原來到處都有賺錢的道兒』。
參照墾區經驗,兩年前在省領導親自過問下,由省裡幾家部門聯手,開始大力推進農機作業合作社的發展,黑龍江農業生產歷史上一個全新時代正在悄然到來。
經過充分調研,選定在糧食主產區、農業開發過硬的縣以村為一個單位,每個基本單位由省財政投資100萬元,村集體負責廠房、辦公設施,入股村民以每畝地3 5元入股作流動資金。2003年,第一批海倫、克山、呼蘭、富錦四個縣市區的18個村,組建了18個合作社。經過一年運營,效果良好。全年完成了四萬多畝的大農機作業,完全達到標准化要求。湧現出了克山北聯新興村那樣突出典型。次年,在國務院『一號文件』鼓舞下,我省乘勢而上,出臺了29條支農措施,首要一條就是拿出5000萬元組建50個農機作業合作社,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今年又組建了64個,使總數達到132家。通過有經驗、懂技術的大戶拉動,促進了合作社的發育壯大,以及更規范高效地運轉。
大農機作業優勢立竿見影。富錦市由於農機作業合作社的建立,大豆實現了真正的機械化、標准化耕作,畝產比全省平均高20公斤以上,增產幅度達15%以上。合作社的大豆不僅產量高了,品質也改善了,價格也上去了。經收購部門檢測,合作社的大豆含油率平均比普通品種高出2 3個百分點,每公斤市場售價高0.05 0.10元。
農機作業合作社,已經成為黑土地上最活躍的生產組織,煥發出了巨大的生機與活力。不過合作社做大做強,人的觀念亟待更新,改革的力度還要加大。
省農業開發辦副主任、財政廳副廳長運連鴻說,黑龍江省耕地廣闊平坦,正適合大型機械作業,土壤退化現狀也要求必須提高機械化作業標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過去農業開發項目主要注重農田的旱、澇等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機上投入不大。而沒有農業機械化,就不可能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也就難以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因此,農業開發部門大力扶持農機作業合作社,就是為了發揮示范作用,向人們展示一種先進的生產組織模式,增強農業發展的後勁。省農機局副局長陳侃也勾畫了一幅藍圖:黑龍江省共有9000多個行政村,通過現有試點的示范帶動,不用多,達到3000個就會使龍江農業生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質的飛躍。
今年春季,省委書記宋法棠同志在海倫視察農機作業合作社時就提出,要采取多元參股的形式,切實把農機合作社做大做強,要打破村的區域界限,力求效益最佳、規模最佳。這更堅定了人們走農機合作之路的決心與信心。
不過,雖然歷經三年發展,但農機合作社作為新生事物,要進一步做大做強,還面臨著重重阻礙。首先是認識上的偏見。為加快農機作業合作社發展,政府鼓勵民間投資,以農村有實力的大戶為骨乾組建合作社,然而這也招來一些人非議。采訪中,記者就聽說某地發生過這樣的事兒:一筆建設資金到位後,本想依托村中大戶搞農機合作,村民們卻強烈要求把錢均分,為此爭執不下,結果項目最終泡湯。還有這樣一些村民,認為成立合作社就是政府在給自己搞『福利』,攔著社裡農機不讓外出搞創收,等等。
再就是運行體制還需進一步完善。現在許多農機合作社雖然已組建起來,大型機械也配置齊全,但在管理上,還沒有真正達到現代化的要求,並不十分規范。一方面,目前許多合作社與入股農戶還只是代耕、代運、代種,沒有土地經營權,地塊小,而且仍比較分散,增加了作業的成本;另一方面,農戶與合作社還處於一種松散的合作狀態,對合作社的經營發展不關注,沒有熱情,使合作社的發展缺乏必要的監督與制約,影響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特別是財務管理上、人員管理上還有不健全之處,需要嚴格按照省政府關於農機作業合作社制定的各項規章施行,實行民主化、科學化,不斷總結創新,及時彌補漏洞,以免出現問題傷害群眾的積極性。
第三,人纔短缺現象突出。當前,農機作業合作社都是以村一級為單位,以村乾部為核心組建而成的。村乾部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合作組織建設的優劣。由於條件所限,村乾部中懂經營、會管理的人纔很稀缺,有豐富生產經驗的農業技術人員也不多。這將影響合作社的籌建運行。特別是下一步隨著農機合作組織的全面普及推廣,人纔問題就會更加突出地暴露出來。
此外,籌辦農機合作社所需資金投入大,在鄉、村集體經濟非常薄弱和農民並不富裕的情況下,過多地依仗農民自籌並不現實,因此財政還應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對農機的補貼應向農機合作社傾斜,不斷地加大投入比例。特別是對那些模式先進、運行較好的合作社,要重點支持,幫助其擴大生產規模,作為典型進行推廣普及。
新型農機作業合作組織為黑龍江省的農業生產注入了巨大的生機與活力,願它能借助國家政策的東風,在龍江遍地開花、結果,為千萬農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一座座金色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