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7日電 近日,『勝利之旅』報道組走進寧安。從寧安市出發,向西南驅車50公裡,經過雨後泥濘的鄉村土路的顛簸,來到了渤海鎮蓮花三村。
步行登上村東南側的熔岩臺地,遠遠望去,藍天下,一座紀念碑威嚴矗立。
為記者帶路的渤海鎮宣傳委員翟仲鋼,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寧安的著名蓮花泡戰斗。
1936年2月,抗聯五軍一師在蓮花泡進行休整。2月21日夜,駐東京城的日軍700多人和偽軍二十七團第三營為主攻部隊向蓮花泡秘密前行,妄圖截住我軍退路。2月28日,敵人呈月牙形向蓮花泡包抄過來。戰斗呈現不利態勢,李荊璞師長命令由二團二連、四連擔任掩護,大部隊全部撤出戰斗。四連在馬倫連長的帶領下潛伏在灌木叢中,日軍指揮官林田中佐指揮撲了過來,馬連長先開槍擊斃了林田中佐,其他戰士集中火力與敵人英勇拼搏。經過一場激戰,馬連長及全體戰士壯烈犧牲。這次戰斗,共擊斃日軍70多人,傷20餘人。
寧安市黨史研究室負責人趙新華告訴記者,那壯烈的場面絕不亞於後來抗美援朝戰斗中著名的松骨山戰斗:連指揮員孟憲吉手捏著鬼子的脖子,嘴裡還含著鬼子的半個耳朵;有一個戰士的身上中彈七處,他爬了趟血印,用嘴咬著和另一個戰士扭拖在一起的鬼子喉嚨;馬倫連長臥在大青石旁,睜著憤怒的雙眼,用一支匣槍還在那裡向鬼子瞄准。前面五十步遠,一個鬼子軍官的一堆碎腦骨與馬倫的槍口成一條線……
在蓮花三村,記者多方尋找目擊人。82歲的孟慶珍老人告訴記者,當年他大約十一二歲,他親眼見到這場戰斗後,全村的大人冒死全部出動,尋找犧牲戰士的屍體。最後僅埋葬了42位烈士。這一切讓孟慶珍老人記憶猶新,也是這一切激勵他後來參加了抗聯斗爭。
登上每一層岩石,記者仿佛都能讀到可歌可泣的故事。猙獰的戰場四周如今已變成3600畝的客土造田形成的水稻田,出產的大米有響水牌、鏡泊湖牌、寧古塔牌,暢銷全國。
翟仲鋼告訴記者,現在矗立的蓮花泡42英烈紀念碑是1997年附近的東珠村黃氏三兄弟集資7000餘元重新建造的。現在這個紀念碑已成為鎮政府革命烈士教育基地,每年7月1日,鎮上發展新黨員都要到這宣誓。
孟慶珍老人講述當年村裡人尋找犧牲的抗聯戰士屍骨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