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8日電 素有『朝鮮屯』之稱的友誼縣大、小成富村,今年又有15人懷揣勞動合同飄洋過海到南韓打工三年。至此,到國外『賺洋錢』的朝鮮族群眾在這裡已達到了106人。如果加上在國內各地的打工者,這兩個合計擁有968人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常年在外出勞務的就有349人。
走出家門天地寬,走到國外『賺大錢』。據不完全統計,靠著特殊的民族優勢,這些外出的朝鮮族打工農民,每年都可掙回一千二、三百萬元。而這兩個村的種植和養殖業的年生產總值也分別只有600多萬元。也就是說,三分之一的『勞務工』超出了三分之二的『務農者』創造出的年勞動生產價值。
大、小成富村是友誼地區僅有的兩個少數民族村,世代以種植水稻為生。近幾年,思想開放、想掙『大』錢的他們放開視野,利用人緣、親緣、血緣、商緣和文化緣等自身優勢,紛紛走出家門,走到全國,走向國外,跨地區、跨國界進行『特色打工』。
國外一個月相當於國內一年的收入。1989年,曹緒龍夫婦利用出國探親機會,率先在韓國打短工,爭了筆不小的『外塊』。在他們的影響下,親屬帶親屬、朋友帶朋友、老鄉帶老鄉,很快這裡的朝鮮族群眾一個跟著一個,想方設法去國外務工。崔南哲去年在韓國乾木工活,月收入在7000元。象他這樣有一技之長的人在國外最受歡迎,不僅活好找,而且工錢高。
農閑出外打工,農忙回家種田。受常年在外打工者的影響,如今『朝鮮屯』又出現了大批新的勞務與農活兩不誤的『兩棲』打工群體。
與漢族農民出勞務有所不同,朝鮮族群眾外出打工更有選擇性和更具目標性。因為相同的語言、相同的習性、相同的文化和相同的民族,使他們在韓國企業工作,不僅工資、待遇高,而且受歧視、被欺騙的少。平均看,『打工者』去國外每人每年都可收入五、六萬以上,在國內出勞務也可收入三萬元左右。
有自己特點和特色的『打工經濟』,真是富了『朝鮮屯』一方百姓。如今,友誼縣大、小成富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5000元,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