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林甸地震給房屋抗震設計提了醒:『7.25』引出的防震話題
2005-07-29 08:55:2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柏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9日電 專家稱:目前,在黑龍江省的一些鄉鎮都有兼職的宏觀前兆觀察員為地震部門提供『情報』。但並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有前兆的,林甸地震比較特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宏觀前兆發生

  因為沒有准確對林甸『7.25』地震作出臨震性預報,省地震局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質疑。27日,地震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地震專家談起這個話題,感到十分委屈。這位專家告訴記者,即使在發達國家,能夠對地震進行准確的臨震預報,也是很難達到的,因為人類對位於地表之下、無法觀察的地質活動還沒有完全掌握,地震的發生還受月亮、太陽等天體的影響。

  這位專家向記者解釋了地震部門對地震進行監測的方式。據他講,專家對地震進行預測的依據,一種是所說的宏觀前兆,即地震發生前,人們可以直接看到、聽到和感覺到的動物、植物、地下水、地氣味、地聲、地光等方面的異常變化。

  動物對地震極其敏感,在較強的地震發生之前,約有近百種動物會有不同程度的異常反應。通過長時期觀察,我國勞動人民編出了這樣一條動物前兆異常現象的諺語:『牛羊騾馬不進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狂叫;蜜蜂群鳥遷家忙,大貓叼著小貓跑;冬天蛇蛙早出洞,鴿子驚飛不回巢;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1975年發生在遼寧海城的裡氏7.3級強烈地震主要依靠宏觀前兆作出了成功的臨前預報。

  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在我省的一些鄉鎮都有兼職的宏觀前兆觀察員為地震部門提供『情報』。但並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有前兆的,前不久發生在林甸的這次地震確是比較特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宏觀前兆發生。

  除了宏觀前兆,地震局還將依據各地震臺站通過儀器收集到的微觀測量數據進行預測。這些數據含括地溫、地下流體、地磁和重力場等方面。但由於目前我省地震臺站分布數量還很少,故不能對每一個角落的地震都能監測得到,特別是偏遠地區是監測的盲點地區。

  黑龍江省地震數字化監測網開始建設

  2007年,測震臺將由目前的13個增加到19個,宏觀前兆觀測點增加到45個,並全部數字化

  雖然很難進行臨震預測,但省地震局專家稱,我省的中長期地震預測做得還是比較到位的。早在2003年,省地震局根據東北地震區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強地震活動時序的分布特征、強深震和淺源中強地震活動的規律特點,作出了東北地區地震活動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以20年為周期的第五個地震活躍期,未來1?3年內我省及臨近地區存在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判斷。

  除了上述時間分布,專家還給出了地震的空間分布特點。專家告訴記者,在地域分布上,我省地震多發生在一些大的斷裂帶上。我省幾條大的斷裂帶有賓縣———滿洲裡斷裂帶、依蘭———舒蘭斷裂帶、嫩江斷裂帶、第二松花江斷裂帶和南北河———勃利斷裂帶等。林甸縣這次地震就發生在賓縣———滿洲裡斷裂帶上。

  據專家講,地震預報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目前地震預報的研究還處於經驗階段,距離科學預報和社會的需求尚有相當大的差距,成功的地震預報還很少。地震預報的高度依賴先進的地震、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大地形變等多學科觀測和高密度的合理的臺網布局。

  從2004年起,作為國家地震數字化監測網絡的一部分,我省地震數字化監測網絡開始建設,到2007年,將基本建成並投入使用。屆時,測震臺將由目前的13個增加到19個,宏觀前兆觀測點增加到45個,並全部數字化。到那時,我省地震監測能力將大大提高,部分地區裡氏2.5級以上地震就可監測到,局部地區裡氏1.5級以上地震可監測到。地震速報時間也將大大縮短,裡氏3級以上地震的速報初定時間不超過5分鍾,精確定位時間不超過15分鍾。

  黑龍江省抗震救災體系已初步形成

  省裡以及全省各地市紛紛組建了地震災害救援隊伍。今年春節前,國家撥專款648萬元,添置了新裝備

  27日,專家向記者著重介紹了我省自上到下的抗震救災救援體系。

  據這位專家講,我省抗震救災體系現已基本搭成。這個體系『最高指揮部』是省防震抗震領導小組。組長由一位副省長兼任,成員則來自宣傳部、發改委等十餘個部門,其常設辦公室在省地震局,主任由地震局局長兼任。當地震發生後,這個防震抗震領導小組迅即轉為省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和指揮抗震救災工作。全省13個地市也均設有抗震救災領導小組,作為當地防震救災的指揮系統。除這個『指揮部』外,省裡還有『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其中規定了啟動預案的條件、地震應急和緊急救援行動的實施步驟、各級政府及領導小組各組成部門的職責。

  25日發生在林甸的這次地震,由於沒有造成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故省裡的應急預案沒有啟動。

  最近,國務院重出臺了國家新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省裡及各地市的應急預案正在修改中,不久將出臺。2003年3月,省裡依托消防部門成立了有100多人組成的省地震災害救援隊,作為救災的一支生力軍。兩年來,這支隊伍進行了多次演練,並曾接受了國家地震局地震應急救援司的專項培訓。今年春節前,國家撥專款648萬元,還添置了新的裝備。據了解,省地震災害自救援隊組建以來,還沒有實戰過,只是臨時性參加了一所學校和一個工地的救援工作,並因此增加了救災經驗。

  據介紹,近兩年全省各地市也紛紛組建了自己的地震災害救援隊伍。

  林甸地震給房屋抗震設計提了醒

  建築防震抗震設計上有一個基本要求:『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目前我省大型的建築工程,基本都在建設之前進行了地震安全性評估

  專家指出,由於地震預報的成功率不高,因而增強大型建築工程和普通樓房的抗震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專家舉例說明了建築抗震性對減少人員、財產損失的重要性。據這位專家講,2003年5月,日本東北部仙臺地區發生了裡氏7級強烈地震,令人驚嘆的是,此次地震沒有造成建築物倒塌和人員死亡事故。相比之下,同年5月21日發生在阿爾及利亞的一次6.8級地震,房屋倒塌嚴重,人員傷亡達1萬餘人。震級相差不大,為何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完全是由於日本對房屋建築質量要求高,非常重視房屋的防震抗震設計所致。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人們對安全的日益關注,我國對房屋建築的防震抗震要求越來越嚴格起來,1998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頒布實施。同年,我省的防震減災條例也開始實施,其中對房屋的抗震性均提出了明確要求。根據這些法規,建築防震抗震設計上有一個基本要求:『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專家指出,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在城市和重大工程的選址上要避開地震危險區域,水庫、發電廠等重大工程以及涉及交通、供水、供氣和供電等方面的城市生命線工程要依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事先進行設防。建在地震裂度6度(相當於裡氏5級地震的破壞程度)以上區域的建築,要采取相應的防震抗震措施,嚴格按照防震抗震規范進行設計,並確保施工質量。未經抗震設施的房屋、工程,應進行抗震鑒定並加固。

  據了解,目前我省大型的建築工程,基本都在建設之前進行了地震安全性評估,在設計上按照抗震規范進行設計,在施工時也保證了施工質量。

  現在問題最大的是城市的一些普通樓房。由於在有關法規中,抗震要求不是強制性要求,故有些建築開發商的積極性不高,甚至認為抗震性要求沒有必要。而其中的最直接原因抗震要求高,導致開發成本大大增加(增加3%左右),例如使用的鋼筋,含鋼量要更高,水泥也有特殊要求。正因如此,自1998年防震減災法實施以來,我省城市新建樓房據保守估計達到抗震性要求的只有四成左右。

  『最需要重視的是那些防震減災法前建造的樓房以及平房,它們或者抗震標准過低,或者沒有任何防震措施,如果不經過防震抗震改造,將是震災中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罪魁禍首。』一位專家不無懮慮地說。而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固,完全可以達到抗震要求。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