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從『基礎不牢』邁向『旱澇保收』 基礎設施改造支橕農業大省建設
2005-07-29 09:17:5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憲武 馬雲霄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9日電 進入6月以來,暴雨和冰雹等氣象災害頻發,暴雨使低窪地塊一片汪洋,重災區農作物遭受著滅頂之災。據各受災地區上報統計,全省受災縣(市)多達27個。

  災害來臨人們在反思,多年來黑龍江省農田水利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低,影響著農業的增產和農民的增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成為人們的共識。

  的確,在我省農業開發項目區走走看看,聽聽農民發自內心的話,可以驗證我省在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百億資金改造中低產田

  黑龍江省農田水利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低,一直是影響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制約因素。據了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18%,低於全國40%的水平。

  據省農業開發辦介紹,從1998年到2004年,我省共投入農業綜合開發專項資金100.7億元。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形成了新增60多億公斤糧食的生產能力,佔全省同期新增糧食生產能力的30%以上。

  為了充分發揮我省土地後備資源雄厚的優勢,2004年省財政配合有關部門爭取國家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23089萬元,實施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30個,新增耕地7313.2公頃;省級財政投入9115萬元,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26個,新增耕地22775公頃。

  與此同時,我省針對『東澇西旱』的自然特點,在東部三江平原走『排蓄結合、以稻治澇』的路子,在西部松嫩平原大打機電井,走旱灌的路子,改善了農業的水利條件。如今,原來非旱即澇的項目區土地經過綜合開發治理,變成了高標准穩定高產田,實現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800萬畝。

  設施農業讓農民腰包鼓起

  撫遠縣濃江鄉農民孫吉永一家,2004年承包1棟蔬菜溫室、11棟蔬菜大棚和22畝陸地菜,年純收入達到7.3萬元,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綏芬河市阜寧鎮北寒村農民馮樹祥2004年共種植元蔥、西瓜等69畝,純收入達到4萬元,一家三口人均收入達到1.3萬元……

  如今眾多的農民嘗到了設施農業帶來的甜頭。據省農業開發辦介紹,農業綜合開發在大中城市的郊區和邊境縣份,積極發展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農業,實行資本技術高效集約經營,取得良好經濟效益。截至2004年,全省共投入設施農業建設財政資金2.7億元。溫室、大棚設施的迅速興起,推動了蔬菜產業大發展,蔬菜產業已成為農業開發項目區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

  向『旱澇保收』邁進

  據省財政廳介紹,多年以來,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一直是財政支農工作的重點。中央和省級共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50388萬元,建設了松嫩乾、松花江疏浚、水利樞紐等76個項目。全年共安排小型農田水利、防汛和歲修補助費等資金20545萬元,水利建設基金13779萬元,集中投向以水毀工程修復、庫塘溝泡維修、打井配套為主要內容的水源工程建設和以渠系整頓為內容的灌溉、治澇工程建設,這使我省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由『基礎不牢』向『旱澇保收』探索,今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確保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低於上年水平,主要用於加強骨乾工程和新建灌溉工程建設,抓好現有大中型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大發展節水灌溉,重點實施西部旱區和東部澇區的治理,提高水資源控制和利用能力。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