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0日電 哈爾濱市建國街道辦事處今天公布了『7·13』輻射事件中疑遭輻射居民的體檢結果,首批參加體檢的114名居民中有9人的體檢指標有改變。
今年6月末,家住哈市建國北頭道街8號的小女孩徐弘突然出現手腳浮腫和潰爛癥狀,隨後與她住在一起的奶奶也開始吐血,家人緊急將兩人送往醫院。經檢查,祖孫二人都患上了急性放射性病。7月13日,有關部門經過查找,在她們居住的居民樓一樓的一住戶家中發現了強放射源。
經警方詢問,這戶居民稱強放射源(一根黑色的金屬棒)是孩子從外面撿回來的。第二天,這戶居民的小孩和媽媽同時發病。隨後,建國街道辦事處組織單元樓的居民和附近兩棟居民樓共114人進行了體檢。
在只有居民和有關部門參加的體檢結果公布會上,兩位專家向三十多位居民代表介紹了最近一段時間的事故處理情況。
據省輻射中心工程師郭偉華介紹,現已查明,在本次事故中對居民們造成輻射的金屬物質學名為銥192,是一種工業探傷用的放射源,主要用於焊接等領域。初步鑒定結果出來後,有關部門兩次聘請北京的專家,運用國內最先進的儀器對放射源的強度和其他情況進行進一步的鑒定。結果是,出現在居民樓內的這根放射性金屬,其放射強度為0.5居裡,是一種較弱的放射源。根據放射不斷衰減的原理,經過計算可知,含有放射源物質的產品出廠日期應該在一年半以前,可能已經接近報廢。
郭偉華表示,放射線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不過強度大小不同,所以,遭遇到放射事故的居民不必恐慌。
省二院的李院長介紹了居民們的體檢情況,經第一次體檢,全部114名居民當中,有9人的體檢指標發生了改變,其他人目前未發現有異常反應。他說,由於病變需要一個過程,為此,第一批參與體檢的居民一個月後還要進行第二次體檢。李院長解釋,本次體檢只是一個普通的健康檢查,查出某些身體指標變化(比如某種白血球降低)也不能確定為患病,要看第二次的體檢結果。兩次體檢結束,還要進行專門的放射性疾病檢查,所有的檢查結束後纔能最後確定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