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日電 題:工人們叫她『王媽』——記蘭西榆林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福利廠廠長王桂榮
一位70歲的老太太,每天要走20裡路,檢查工廠的每個角落;每個月要解決80多位農村殘疾人、城市下崗職工和貧困農民近10萬元的工資;10年裡不但沒往家裡拿過一分錢,還拿出十幾萬元,救助和捐贈附近村屯的貧困人口和養老院老人。
她就是蘭西榆林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福利廠廠長王桂榮。
福利情結
王桂榮是1995年從縣社會福利工廠黨委書記兼廠長崗位退下來的。當時,老伴兒在鎮醫院當領導,兒女條件也不錯。可王桂榮在家裡呆了幾天,便受不了了。她的腦海裡,裝滿了那些工作中需要幫助的貧困姐妹和弱勢群體。一個想法在60歲的王桂榮腦海中形成:到農村辦福利工廠。
兒女紛紛勸阻。『這麼大年紀了,又不缺錢,何必撇家捨業,到農村拼命呢?』『人家以為我們兒女不孝順,會恥笑我們的。』社會上也風言風語:『這老王太太還折騰啥呀,純粹是出風頭。』
王桂榮不在乎,鐵了心要來個『二次創業』。『不要管別人怎麼說,只要是對國家和社會有利的事,我們就應大膽去乾。』
王桂榮很快在榆林鎮和康榮鄉的交界處選好了廠址。一算賬,王桂榮有點暈了,四十幾萬的資金從哪來?
0到300萬的奇跡
每當想起那些渴望眼神,王桂榮就勇氣倍增。
先從兒子和女兒那裡借了6000元,隨後把家裡的4萬元存款也拿了出來。還缺錢,怎麼辦?王桂榮背著老伴兒,把家裡的三屋一廚賣了,還是不夠。
王老太的困難,縣鄉領導看在眼裡。他們各盡所能,出地的出地,拉沙子的拉沙子,運磚的運磚。
功夫不負苦心人。王桂榮的事跡,引起了省民政廳領導的關注,一次性給她解決了30萬元的資金。她回來後,馬不停蹄,安裝設備,購買原材料。1996年的最後三個月,她爭取到了一個200萬套救災被服加工的活兒,當年盈利了6000元。
王桂榮說,工廠現在變化太大了。產值由過去的3萬元,發展到如今的100萬元左右,總資產達到300多萬元。目前有86名職工,殘疾職工21人,下崗職工24人,其他是附近村屯的貧困農民。他們享有國有職工同等的待遇,傷殘保險、醫療保險都有。
王桂榮還特意為職工買了一臺通勤大客車。王桂榮也到站臺等車,和大家坐在車上,唱著歌兒上下班。她說,那感覺好極了。
尋找一個接班人
在車間門口,記者遇到了58歲的信國義。他已經和老伴兒在工廠乾了五年活兒。老伴兒身體不好,也和他一樣開工資。王桂榮給她安排輕巧一點的事乾。每個月,他們老兩口都能掙到一千多塊。有一次,信國義胃出血,王桂榮不但墊付醫藥費,還經常給點零花錢。
在車間裡轉一圈,許多人都爭著搶著和你說,說他們的王姨、王媽、王奶奶對他們有多好。也正是這些人,讓王桂榮放不下,捨不得。對於一個70歲的人來說,盡管身體不錯,但也該享一享清福了。王桂榮不是沒有考慮過,可是暫時還沒有合適的人選。
其實,王桂榮想得更多的是她的殘疾職工和貧困兄弟。她說,我明天隨時會起不來,可我想找的不單單是一個事業接班人。她要找一個把自己對福利事業的熱情,傳遞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