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日電 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密山,北大荒文化的發源地。當年,王震將軍在這裡親手點燃了第一把荒火,老照片記錄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今天,密山北大荒書法長廊又把北大荒的歷史刻入了堅石。
乘車從密山市出發,不到20分鍾,雲水山莊映入眼簾。面水背山,北大荒書法長廊裡書碑立異爭奇,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融為一體。
書法長廊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在密山工作過的革命前輩,如王震、吳亮平以及後來成為共和國空軍司令的王海等人的手跡。二是為開發北大荒做出過貢獻的文化名人,如丁玲、艾青、聶紺弩、吳祖光等人的書作。三是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如啟功、邵宇、沈鵬等人的墨寶。
這裡不只是書法藝術的宏偉殿堂,更是傳承北大荒歷史、精神和文化的熊熊聖火。
踏進書法長廊,正中是『書聖』王羲之的巨幅雕像,基座雕刻著那首名聞千古的《蘭亭序》。右首石碑上,丁玲日記手稿依依傾訴:『密山,我是喜歡你的。你容納了那麼多豪情滿懷的墾荒者。他們把這塊小地方,看成了生命之火的發源地,向地球開戰的前沿司令部。』碑身的背面,毛澤東手書的《臨江仙·給丁玲同志》龍飛鳳舞:『昨天文小姐,今日武狀元。』吳祖光的《生正逢時》龜型石刻,聶紺弩的詩作,丁聰的漫畫《老頭上工圖》,艾青的《我為什麼寫作》,令人暢想萬千。
書法長廊的西碑牆,50多塊革命前輩親筆題寫的碑石,或懷舊,或感今,或勵志,或教人,或釋理,或抒懷。『當年老戰士,今有幾人存。新生千百萬,浩蕩慰忠魂。』當年參加了解放密山的戰斗、原359旅副旅長譚友林的詩詞,讀來心胸滌蕩。東碑牆是現當代書法藝術的大展館,共有155塊書雕作品。其中,匯集14位古代書法家畫像和詩作的組雕形神超脫,讓人玩味不已。
去往雙『回』字長廊的碑牆上,我國第一部反映土改斗爭歷史的長篇連環畫刻著《土地》,人物活靈活現,令人稱奇。影壁的正面,原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手書三個大字『戰猶酣』,氣勢掠人;背面的『金戈鐵馬』四字狂草,驚心動魄。
長廊刻有劉藝先生創作的長卷《孫子兵法》,被稱為書法『迷宮』的長卷《三十六計》由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書法大家各書一計,書風異而勢略同。
此外,書法長廊奇絕繽紛。『石門巨筆』,長8.56米,直徑0.83米,重2.61噸,由一塊地產長石精雕而成,已被收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天下第一扇』,重20噸,扇型巨石雕鑿而成,正面是著名書法家呂如雄手書的蘇東坡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天下第一棋』,象棋殘局中有13個石制棋子,每個重300斤,每棋一個字體。『聖船石鼓』,由兩面石鼓托起一船形條石,刻有著名書法家陳陵駝手書詩作。
當年,王震將軍率領十萬轉業官兵披荊斬棘,以大無畏精神開創了北大荒的歷史和文化。今天,密山人民吃盡千辛萬苦,用墾荒精神雕鑿出北大荒書法長廊。
1995年,市場經濟風雲突起。和全國一樣,密山市人事局所屬的乾部療養院雲水山莊舉步維艱。何去何從,大家把眼光投向了養殖、種地、辦公司,甚至乾脆賣掉。無錫藝專畢業、時任局長的胡春東對發展文化產業情有獨衷。他認為,一大批革命前輩、文化人、知青曾在密山工作、生活過,這筆文化財富應該好好挖掘。
艱難的創業開始了。沒有資金,一是向上爭取,二是以工代支,三是人事局預算外收入悉數投入。征集書法稿件,四處查詢書法家的線索。覓盡天下奇石,不惜山高路遠。1946至1948年間任密山土改工作隊隊長的邵宇,當時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胡春東找到邵宇和副主席沈鵬,他們大力支持,北大荒書法長廊正式定名。
有人建議,登門征集稿件費時耗力,不如從正式出版的書法集中選取。胡春東堅持用真跡搞雕刻,給子孫萬代留下珍品。
幾千封手寫的征稿函發往全國,胡春東帶領一路人跑稿件,兩位副局長在家搞基建。在北京向毛主席的秘書、時任中顧委委員的李銳索稿,苦於沒有經費,他們到商店臨時買了5袋北大荒牌奶粉。去著名劇作家吳祖光家,見面禮是10張宣紙。
『現在回想起來,我心裡還不是滋味……』令胡春東感動的是,許多聞名全國的書法大家、名家對書法長廊的建設非常關注,紛紛無條件相助。2003年到上海求字,時年九十高齡的全國著名書法家翁闓運情思依依:『黑龍江地處偏遠,與中原和南方地區相比文化建設落後。你們建書法長廊不容易,認識上去就更不容易。如果我身體好,一定去看看。』語畢,抱病揮毫而作《孔子頌》。
整整8個年頭,求字大江南北。有一年,先後6次南行,足跡遍布7個省。有人說胡春東『不務正業』,這令他黯然神傷。
如今,北大荒書法長廊刻存了2000多位書法家的2400幅書法作品,佔地12萬平方米,覆蓋了除臺灣、澳門外我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書法大家,薈萃了歷屆中國書法家協會80%至90%的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常務理事長、理事長的真跡,還有兩幅作品為日本書法家手書,是全國最大的現代書法藝術碑林。密山市政府全力投入,相繼為書法長廊修建了道路、停車場,在昔日的這片黃土崗上栽出一座青山,奇花異草溢香爭艷。
幾年來,全國書法界領導、名家多次到北大荒書法長廊觀瞻,評價異口同聲:品位高,規模大,堪稱一絕。海內外游客望名而來,乘興而歸。
『一絕』之得來實屬不易,它是密山人民汗水和心血的結晶。南北工匠把書法雕在石碑上,密山人民把書法長廊裝進心裡。尤其是密山市人事局,多年來全體乾部職工把書法長廊建設當成了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上義務出工一小時,然後到單位上班。這,早已成為慣例。
書法長廊到底花了多少錢?有人說,超過了2000萬元。追問胡春東,他說和投入的人力和精力相比,巨資實在算不得什麼。
再有一兩年,北大荒書法長廊將全部竣工。十幾年之功打造藝術聖殿,這樣做值得嗎?胡春東告訴記者,好的書法環境纔能育出書法大家,我們這一代人吃盡辛苦,為的是後代人永遠受益。
書法長廊的建設是一項寂寞的工程,而在這個物質化的時代,書法長廊會不會因光顧者寥寥而和它的建設者一樣忍受寂寞?密山人的回答是,他們正在研討一個新課題,如何讓書法長廊盡早走向全國,而絕不是成為文物。
北大荒書法長廊是北大荒歷史和藝術的絕唱。采訪結束,夜色朦朧。登高遠眺,風清鳥翔,水隱月缺。置身書法長廊,和先人對話,枕文化而眠,擁歷史入夢,和幸福的密山人一樣,這個夜晚該不會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