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綏芬河從『國境商都』邁向『國際商都』
2005-08-02 19:02:01 來源:商務部網站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日電著『百年口岸』歷史的綏芬河,興盛於邊貿,每年有20萬俄羅斯人湧入,使得小小的綏芬河一下子成了『國境商都』,受到全國的矚目。

  從倒包到互市貿易

  穆棱市馬橋河鄉的王先生,10年前帶了幾萬塊錢只身來到綏芬河,就是看准了這裡對俄貿易的商機。他從一點一滴乾起,搞起了對俄的出口蔬菜買賣,現在不但自己注冊了公司,還在牡丹江有兩個菜庫,每天從全國各地采購來蔬菜,再發往俄羅斯,一年下來純掙幾十萬元,而這在綏芬河生意人中間還算是小打小鬧。他對記者說:『剛開始時,我從綏芬河附近縣(市)進菜到俄羅斯去賣,但近幾年那邊的口味也高起來了,要好菜,我便從山東和南方等地進高檔菜,到俄羅斯能賣到高好幾倍的價格。』王先生還向記者透露,將來買賣做大了,他要開一個蔬菜加工廠,利用綏芬河的口岸優勢,將俄羅斯的特產出口到日本和韓國等地。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稱,1999年,中俄綏芬河——波格拉尼奇內互市貿易區啟動,極大地拉動了綏芬河經濟的發展,互市貿易額到2004年底已達10億多美元。

  隨著貿易的發展,兩地經商的人也告別了簡單的購物『倒包』模式,俄羅斯人也開始進互市貿易區開店設廠,現在已有12家商業、服務業、餐飲業等企業開始營業發展。

  2004年,上海世茂集團投資100億元進行綏-波貿易綜合體建設,上海上實集團、香港的北海集團和大唐集團等有實力的集團紛紛進入。這些大集團的參與,提昇了綏芬河區域國際經濟合作水平,推動了互市貿易區向邊境自由經濟貿易區過渡,使日韓等東亞和世界各國參與綏芬河的貿易成為可能。

  從邊境小鎮到『北方深圳』

  省委書記宋法棠提出,要把綏芬河打造成『北方深圳』,就是看准了綏芬河的發展前景。在這方面,綏芬河具有居於國際大通道交叉點上的區位優勢,也有其發展的本錢。從『國境商都』走向『國際商都』,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大通道的優勢,也是綏芬河實現打造『北方深圳』目標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這一點,在綏芬河上下已形成共識。

  綏芬河市政府也為實現這個目標提出:深入實施大通道、大經貿、大市場、大加工、大旅游戰略,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力爭幾年內,把綏芬河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商都這個大目標。

  當圍繞貿易發展而建設起的大通道、大加工、大市場形成規模後,滾滾物流帶來源源人流,巨額的資金流自然形成,綏芬河離『國際商都』就不遠了。

  成為國際經濟一體化上的一個點

  綏芬河要發展,要快速打造『北方深圳』,寄希望於從『國境商都』到『國際商都』的飛躍,更要借助好全省開展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的東風,變過去僅僅是綏芬河與俄點對點的邊境兩地商品交易,為全省、東北和全國,以至日韓等亞太地區的經濟相聯系,成為國際經濟一體化上的一個點,這無疑將會極大地提昇綏芬河市的經濟含量。

  綏芬河地靠俄遠東『資源儲存庫』,又毗鄰經濟發達的韓日等國,恰逢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之際,地緣優勢絕佳的綏芬河,一但搭上經濟發展的快車,『國際商都』的進程將快速推進。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國策為綏芬河實現『國際商都』提供了機遇,積極引進日、韓等國的資金、技術,組建一批國際化的企業,同樣是各國所盼望的。

  發展是轉變的必要條件。龍江商聯公司幾年前還是一個很小的邊貿企業,由於抓住『國境商都』的邊貿發展機遇,迅速壯大起來。現在公司不但在俄羅斯建立了木材生產加工基地,還在國內形成了完善的產品銷售網絡,目前公司已涉及木材、機電產品、石化等多領域,產品遠銷到美國、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去年實現進出口額近3億美元。在實現『國際商都』過程中,龍江商聯無疑是走到了前面。

  現在,綏芬河市邊貿形成了以俄東部地區為重點,周邊國家、地區及中東、歐美等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的多元化國際大市場;由過去的易貨貿易為主轉向現匯貿易為主,並由單純的貿易向經濟技術合作領域延伸;進口商品除木材、石油、鋼材、化肥等老品種外,紙漿、化工、有色金屬等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的品種逐年遞增。種種優越條件的構成,讓眾多國內外大企業開始瞄准上綏芬河,這些,都會使綏芬河加快向『國際商都』邁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