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4日電 題:梧桐河畔又見炊煙--鶴崗軍民攜手保家園側記
歡慶的鑼鼓敲起來、質朴的秧歌扭起來、泥鰍魚和『笨』雞蛋送了來。
4日中午,在鶴崗市東山區東方紅鄉小山村舉行的送別儀式上,小山村及臨近幾個村屯的農民們將這些簡單的東西送給已在出現險情的梧桐河(松花江的一條支流)大堤上堅守了6天6夜後即將撤離的省軍分區駐蘿北縣邊防某團的110名解放軍戰士們,以表達他們對解放軍戰士擊退洪水、保住家園的感激之情。
6天6夜以來,梧桐河的洪峰來了,又退去了。鄉親們撤了,又回來了。中午時分,炊煙又裊裊昇起,雞鳴狗叫聲重又此起彼浮,小小村莊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
『我們鄉十餘萬畝農田和1500戶住戶的房捨能夠保住,靠的是全市上下、特別是解放軍戰士們的支持和支援。』站在7月30日差點失守的梧桐河大堤上,東方紅鄉鄉長汪連慧深有感觸地說。
據汪連慧回憶,7月28日,鄉裡就接到了鶴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的通知,稱由於連續幾天的強降雨,梧桐河東方紅鄉段將迎來高水位的洪峰。
接到通知後,汪連慧馬上組織了120名鄉村乾部和農民開始到大堤上巡察。此時,大雨下一直在下,沒有絲毫停的意思。汪連慧和鶴崗市及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熱線電話也始終沒有中斷過。後來,汪連慧得到確切指令,稱梧桐河洪峰將於7月30日中午前後,通過東方紅鄉段。
接到通知後,汪連慧馬上通知疏散村民,在老人、婦女和兒童撤離之後,汪連慧帶著村民和市、區派來的支援人員共五百餘人冒著大雨去加固大堤的險工弱段。
但河水漲得太快了,短時間內就比前一天長了1米多,水位離壩頂只有10餘厘米高,並多處出現管湧。在西股流段,河水已漫過大堤,中間最低窪處已衝開一條十幾米長的大口子。用泥沙築成的大壩眼看就要崩潰。如果大壩崩潰,在大壩西側的東方紅鄉十餘萬農田和1500戶村民的房捨將被洪水所吞沒。
正在此時,省軍分區駐蘿北縣邊防某團的110名解放軍戰士即時趕到,他們和部分乾部群眾跳進齊腰深的水裡,手拉著手,排了三四排,築起了一道『肉體堤壩』,擋住了水勢。同時,其他的幾百名軍民喊著口號搬運沙袋,投向了決口處。誰都記不清已投下了多少袋沙袋了,兩三個小時後,被衝開的口子纔完成了合龍。此時雨停了,風也住了,人們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就在梧桐河大堤出現險情的同一天,鶴崗市的元寶山水庫也出現了重大險情。這個始建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設計泄量306立方米每秒的病險水庫,當天最大的入庫流量達到了326立方米每秒,這致使它的溢洪道閘門被衝毀,並造成了下游靠近市區的鶴立河河水的泛濫,直接影響鶴崗市區的安全。另外,五號水庫、小鶴立水庫等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險情。在鶴崗市上下的一致努力下,雖沒造成人員的傷亡,但該此鶴崗有1976年有氣象水文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強降雨和洪水仍造成了較大范圍的損失。
據不完全統計,該市共有4116公頃農田被淹,7254間房屋進水,291間房屋倒塌,3個工廠和9個煤礦受淹,3座橋梁、17座橋涵和25公裡山區公路被衝毀……
災害發生後,鶴崗市對災民進行了妥善安置。為他們提供了住處、飲用水、面包。4日,在鶴崗市南山區富力小學,因住房被泡而在此『避難』的退休礦工丁立正接受記者采訪時一再地表達他對政府、社會的感激之情。
由於河水水位上漲出現頂托,雨水無法排出,鶴崗市一些低窪地區均不同程度出現了內澇的現象。記者所到之處,會不時見到挖溝機忙個不停,抽水泵馬達轟鳴。『我們沒有等和靠,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尋求自救。』一位基層乾部臨分手之前,語氣堅定地對記者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