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5日電 4日,哈爾濱市鋼鐵小區的居民依然關注著董某母女的命運。一位居民告訴記者,『董某今天早上又發病了,站在單元樓門口罵了半個小時。』隨後,記者向社區和道裡區宣傳部了解情況。有關人員稱,解救工作正在籌備,這期間不對外發布消息。
先有姜巍事件,接著又發現了楠楠和寶寶,一起起類似事件的發生讓幽禁女孩的現象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她們為什麼要采用這樣的極端方式來保護自己,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裡為什麼得不到社會的救助,難道幽禁事件只體現出人們的冷漠嗎?4日,記者采訪了哈市醫學界和法律界的幾位專家,他們詳細解讀了發生在哈市的幾起幽禁事件。
對孩子來說是社會剝奪
醫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張聰沛說,實際上在很早以前學術界對這個問題就有過專門的研究,形成的理論就是著名的『狼孩效應』。
印度一個嬰兒,出生不久被狼叼走,後來在狼群中長大,由於和人類社會沒有接觸,當他8歲被解救時,智力水平相當於3歲的孩子。當他長到十幾歲的時候,智商仍停留在8歲。由『狼孩效應』現代醫學心理學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社會剝奪』。『社會剝奪』的現象一般容易出現在病人或是犯人身上。由於長期與社會脫離,病人被剝奪了與社會達成共識的部分,比如人際關系、法律、法規等等。被社會剝奪的人會感到對社會陌生。
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醫生張延承說,社會剝奪是由母親病態的想法引起的,進行『剝奪』時,由於孩子年齡尚小對事件缺少相應的分辨能力,只能被動地服從母親的安排。
張延承先後參與了姜濱藍和董某的精神病診斷,從這兩起事件中他得出的結論是:社會剝奪對孩子今後生活的影響是災難性的,直接導致智力發展的不平衡,嚴重的還可能使孩子學習到母親的病態行為和心理思維習慣。孩子和母親都是受害者
張聰沛教授認為,接二連三發現的幽禁女孩事件證明了姜巍事件並不是孤立的,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進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問題。
張聰沛說,所謂社會剝奪現象一般出現在都市化進程當中。我國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都市化進程在逐漸加快,特點是,城市集中密集、社會商業化、人際關系既得利益化。社會的巨變導致人們精神和心理的不適應,張教授說,可以計算一下幾例受害女孩被幽禁的時間,三年、五年或是更長時間,大致都是出現在城市都市化的進程中。
『在這幾起事件中,孩子是受害者,她們的母親也一樣是受害者,人們不應該有這樣的觀念,即母親給孩子造成了終生的傷害,認為母親耽誤了孩子的成長,這樣對母親不公平,』張聰沛說,『從醫學上講,母親也是受害者,給她造成傷害的是這種疾病,而給孩子造成傷害的罪魁禍首則有另外的原因,我們缺少一種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缺少一種在事件剛出現苗頭的時候就及時有效起動的社會救助機制。』
張聰沛說,在都市化過程中出現類似情況不足為奇,在發達國家也要經歷一個類似的階段,隨著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善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
呼喚相關法律
有關專家指出,在期待社會進步的同時,相關法律的建設也應該跟進。
據介紹,我國還沒有精神衛生法,處理相關問題缺少專門的法律依據。
在解救姜巍的過程中,主要依據的是《民法通則》中對未成年人監護的有關規定。據律師姜啟凡介紹,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但是當監護人不作為的時候,或是根本就沒有法定監護人的情況下,現有法律就無能為力,這也是造成女孩被幽禁事件多次出現的根本原因。』據張聰沛介紹,現實社會中,由於本身的經濟條件等原因的制約,不可能每個監護人對待精神病人都認真擔負責任,有些監護人可能疏於照顧或是縱容其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公共力量的介入,並需要法律對各種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
盡管國家法律未出臺,但是國內許多省自行出臺了地方法規,運行情況令人滿意,甚至上海等一些省市實行的精神疾病防治的三級連動網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認。
張聰沛說,精神疾病是一個世界問題,精神疾病造成的社會負擔已經超越心血管疾病,成為首位社會疾病負擔,因此,從現在開始全社會都應該對這個問題重視起來,及時出臺相關的法規,對類似現象的出現實行有效的乾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