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9日電 今年6月14日,中師畢業後一直以『非組織渠道』在通河縣第二小學實習的富強終於有了一個被縣教育主管部門承認的身份:『代教實習』。不過,縣教育局在相關文書中強調:『代教實習』期間不發工資,不享受教師待遇。
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像富強這樣考取師范院校的定向生畢業後應該安排工作,可他卻沒有正式的教師工作崗位。
在通河縣有著富強這樣的大致遭遇的還有13人。這13位年輕人的家長手裡拿著省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還一直在向有關部門反映。
確定14個統招定向中師指標
1999年以前,對於我省許多農村學生和家長來說,誰家的孩子能夠考上中師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這意味著,三年後他家的孩子將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1999年中考,學習成績不錯的通河縣樺樹鄉中學富強沒有報考縣重點高中而是選擇了報考中師學校,理由很簡單:家庭困難。富強不負父母的期望終於考上了哈爾濱學院體育系。據有關人員介紹,當年報考該專業全縣4個鄉中學競爭這惟一的指標。
當年競爭中師指標的激烈程度記者通過查閱通河縣招生辦《1999年通河縣中師招生名額分配方案》可見一斑,方案稱,『根據我縣農村師資不足,短缺等原因,今年上報中師計劃總數為14人,其中普師7人,幼師2人,保健專業2人,音體美各1人』。
在該方案中記者看到,普師專業7個名額分別分配給了該縣鳳山鎮等7所中學;幼師專業2個名額分配給了兩個人口規模較大的鄉鎮;保健專業2個名額分配給了兩個鄉鎮;音樂專業1個名額分給創業鄉等7個鄉中學競爭;體育專業1個名額分配給了岔林河鄉等4個鄉中學競爭;美術專業1個名額分配給了樺樹鄉等3個鄉中學競爭。
據當年曾經參與招生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當年招考中師生,按照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主要面向農村招生,面向農村分配,目的是培養農村教師,解決農村教師短缺問題。招生原則是統招定向招生,分配原則是定向分配,也就是『從哪來回哪去』,因此沒有設定錄取分數線,錄取工作按照各專業確定的名額『掐高分』錄取。
按照上述招生錄取方案,富強等14名同學從全縣農村上千名中學生中脫穎而出,分別被哈爾濱師范專科學校(現哈爾濱學院)、阿城師專(現哈爾濱師范大學阿城學院)錄取。
『雙向選擇』是拒絕分配理由
2002年,14名通河籍中師生圓滿完成學業順利畢業。當年7月1日,根據黑龍江省2002年中等專業(中師)學校畢業生就業方案,省教育廳給上述14名畢業生開具了『報到證』。記者看到,報到證『備注』欄中明確注明『定向畢業生』字樣。
當14名中師畢業生持『報到證』來到通河縣教育局報到等待分配工作時,教育局有關人員卻說,『現在政策變了,你們這批畢業生實行雙向選擇就業,縣裡不再包分配了。』
14名畢業生的家長找到縣教委和縣裡有關領導,得到的答復均為:現在的畢業生就業政策是雙向選擇,從2001年開始,畢業生就業縣裡不再包分配。
家長們拿出當年的《中師招生名額分配方案》,申明該『方案』就是他們的孩子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依據,可得到的答復是:『方案』不是合同,沒有法律效力。有關領導同時表示,家長們『如果能拿出這批畢業生應該分配工作的文件就給安排工作』。
於是,家長們到哈爾濱市教育局和黑龍江省教育廳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得到的答復是:按照規定,這14名中師畢業生通河縣教育局應該給分配工作,『文件當地教育局就有!』
家長們持相關文件再次找到當地教育局和縣政府有關領導交涉,這次,有關領導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分配是應該分配,可是現在縣裡沒有空編,等有空編後再安排。
安排『代教』但不發工資
『按規定,這批中師畢業生是應該安排,可是現在縣裡沒有編制,等有空編了一定會安排的。』2005年8月2日,記者在通河縣教育局采訪時得到了和家長們一樣的答復。
馮宇光局長說:『現在縣政府正在積極向上級教育和人事部門打報告,請求增加編制,報告一旦被批准,這批中師畢業生就馬上給安排工作。』
就在記者前來調查的前兩個月,即今年的6月14日,縣教育局與8名中師畢業生簽訂的一份『代教協議』。協議顯示,『按照縣裡要求,經局長辦公會研究同意,現將2002年中師畢業生(定向生)XXX同志派到你學校代教,設實習崗位,實習期間不發工資,不享受教師待遇,待縣裡統一研究後再定,請予安排。』
『這份協議起碼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在教育局備案了,也算是「後備教師」吧。』
家長們此時纔透露,其實,這些孩子早在此前就已經到各學校『偷偷實習』了,有的甚至都『實習』了3年。
『不能眼看著孩子三年的師范白念了。』畢業生魏冬亮的母親劉紅麗對記者說,包括她女兒在內,14個畢業生中除了6名另謀出路外,其餘8名畢業生有6名在兩年前就各自找學校『實習』(沒有報酬)了,而且,他們當中多數都擔當班主任工作。
家長劉紅麗的話記者在通河縣某小學得到了證實。
該小學校長說,『我們學校聘用了他們當中的一名教師,是我親自挑選的,我跟孩子家長說「我不能給你孩子什麼承諾,只能是在我這兒鍛煉鍛煉」。』該校長說:『這孩子真優秀,咱都覺得愧對人家。』
『我女兒當年的中考成績在全縣農村排第一名,當時就是他爸爸讓考她中師,依我的意見家裡再困難也得供女兒考高中、上大學,他爸偏不。』劉紅麗告訴記者。
當年考上哈爾濱學院的畢業生富強在通河縣重點小學縣第二小學『實習』已經三年了,由於沒有工資,學校為了照顧他,把給辦公室和各班級送水的活兒交給了他,這樣他每月可以得到300元的報酬。每天早晨,富強都要在學生們到來之前將48桶水扛到教室,安放到飲水機上。
『短訓人纔』
走上教學崗位
『教師隊伍嚴重超編是我們無法安排這批中師畢業生上崗的主要原因。』尤立華副局長說,按規定,這批畢業生確實應該安排,但這事兒教育局說了不算,是上級機關在核定教師編制時就核定少了。在嚴重超編的情況下還繼續進人,這筆開支從哪兒出?』
尤立華副局長說,2002年省有關部門給通河縣核定的教師編制為1415人,而目前該縣有教師2642人。
『教師隊伍超編,是因為縣裡大量安排了自己培養的老師。』家長們反映。
家長們所說的『縣裡安排了自己培養的老師』是指1997年至1999年三年間,通河縣教育局所屬職教中心連續在本縣農村招收了三期『短缺人纔培訓班』,學制兩年,學費共1.6萬元。三期畢業生共計232人。這些學生畢業後都被安排到該縣農村學校從事教學工作。
2004年4月和8月,通河縣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將1998年至2001年畢業的師范類統招統分大中專畢業生尚未分配的60人分配工作,並納入財政開支,同時將該縣職教中心三期畢業生中的194人『上劃』由財政部門統一開支。
『為什麼縣職教中心培養的短訓班畢業生能當老師,而我們的孩子經過三年的師范院校專門培養並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卻不能上崗?』反映問題的家長們有這樣的疑問。
對此,尤立華副局長解釋說,這批職教中心畢業生屬於『農村短缺人纔培訓班』,之所以安置上崗,是因為這批學生是經過縣委常委會研究通過進行招生的,並且簽訂了分配協議。而且,他們在這14名中師畢業生之前畢業。關於部分『上劃』教師沒有取得教師資格證的問題,尤立華副局長說,這次『上劃』,有教師資格證的簽訂了三年聘用合同,沒有教師資格證的簽訂了二年聘用合同,二年內取得不了教師資格證將面臨解聘。
政策鏈接
根據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01)22號文件規定,轉發省教育廳、省計委《關於進一步做好全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規定,『自2001年開始,黑龍江省大中專學校畢業生就業,實行在國家就業方針指導下,在就業政策規定范圍內,通過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辦法簽訂就業協議,經就業工作主管部門審批後就業的辦法。師范院校從2001級學生開始實施』。同時規定,委托、定向畢業生按合同就業。
黑龍江省教育廳(2005)72號文件轉發教育部《關於做好2005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對部分師范類畢業生就業相關政策問題重申:2003屆(2001級入學)及以前畢業的三年制中等師范畢業生仍按原就業政策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