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佳木斯留住一個五百強企業 約翰·迪爾公司 帶著百企走世界
2005-08-09 09:00:2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易銘 趙春暉 高永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9日電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能看出個中的奧秘。從開一條門縫、開半扇門到大門全部敞開,這就是美國約翰·迪爾公司在佳木斯經歷的技術引進、合資合作、獨資發展這三步的形象寫照。

  這一敞開,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迪爾的管理理念和相關技術,其全部的管理體系、生產系統、員工培訓、市場分工將全部移植,等於在家門口就走進了世界先進管理的孵化器。

  環境留住了約翰·迪爾

  美國約翰·迪爾公司,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現代化農機制造商。168年的悠久歷史,培育了企業獨到的經營理念,2003年被評為全美六大誠信公司之一,多年穩居世界財富500強。

  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這個小型農機修造廠,力排國內眾雄,承擔了中國農機產業第一個引進約翰·迪爾1000系列聯合收割機制造技術的重任。

  1982年,拿到圖紙的當年秋天,『佳聯廠』就造出1臺1065聯合收割機,並趕上了北大荒農場的大豆收割實驗,被中外同行贊為『非常的速度』。從第二年開始,企業陸續投產了4種機型,先後4次在黑龍江農墾項目國際招標中中標,創匯3000多萬美元,為當年國家對『佳聯廠』引進投入的7.5倍。

  1984年,企業形成了批量生產規模,結束了自走式大型聯合收割機進口的歷史。

  想把技術引進的門開大些。1994年約翰·迪爾來中國考察,隨即合資的談判開始了。一切都談好了,就差一個關鍵,那就是誰控股。中方要求控股,美方接受的是,分兩步:第一步中方控股,第二步必須美方控股。

  談判陷入僵局。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有利於事業的做大,就兩步並一步,讓美方控股。頂著『賣國』的罵名,市委做出決策,合資公司1997年7月1日掛牌。從此,大量的外籍專家來佳提供現場幫助,本廠累計150人次到迪爾公司培訓。經營理念、技術水平、質量管理全面提昇。

  國內企業大都設有質量檢查員,以檢查促質量。迪爾則認為產品質量是制造出來的,不是檢查出來的,所以他們在車間設質量協調員,在現場預測並控制,不讓出現問題。迪爾講結構化管理,求員工環境,提高設備利用率的同時,要最大限度的減少員工的勞動強度。這些管理理念讓我們耳目一新。

  2002年農機市場火起來,技術員在攻關,工人在加班,沒有人有怨言,老外不懂,但很感動。先進的管理,吃苦耐勞的品質,迪爾看到了在佳木斯發展的希望。可老國有企業的通病又是大的障礙。

  國企改革,企業的發展,獨資是個好的選擇。市委書記郭曉華把這個企業作為聯系點,常務副市長張邦昇親歷親為,16個月,20幾次的談判,2004年9月28日在美國簽署獨資合同。市經貿委派專人全程幫辦。各部門的服務周到細致,合理合法的有求必應。周邊用戶自己來提機器,過路被扣罰款,市領導協調交警部門上門發免費證;網絡出問題,市裡來人修;供應商能力不足,市裡幫助協調資金。用副總經理張淑華的話說,大事小情市裡全管。

  市委、市政府為了使財富500強落戶佳木斯,對被解聘員工的身份置換給予了參照國企改革的政策,並可以加上在『佳聯廠』時的工齡,一並計算。勞資雙方,雙雙滿意。

  獨資談判的一大障礙是老廠與銀行的債務問題。張邦昇親自主持三方,依法按規,合理解決,簽兩個合同,使產權明晰,企業無後顧之懮。這麼辦很麻煩,但產權明晰無後顧之懮。

  真誠的合作態度,真心的全面服務,征服了迪爾的高層決策者。現在獨資的一切法律程序全部完成,8月5日正式揭牌。這是美國約翰·迪爾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家獨資企業,也是迪爾公司聯合收割機全球第四家獨資企業。

  開明的政府,叡智的決策,促成了迪爾的獨資,親歷了獨資談判全過程的迪爾佳聯公司總經理范兆祺如是說。

  迪爾·佳聯領隊齊飛

  供應商、配套廠,大企業不可或缺的成長伙伴。迪爾·佳聯更是看重這個環節的培養,每年都把大的供應商請到北美總部,感受迪爾的理念,迪爾的標准。供應商、配套廠,攀上高枝,大樹底下好乘涼。

  迪爾·佳聯的供應商全國有220家,我省140家,在佳木斯周邊40家。從2002年開始,迪爾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從月產150臺當量,300臺當量,直到現在的600臺當量,銷售收入由去年的3個億,增到今年預計的6個億。因給其配套而活起來的企業就有一批。

  樺川車橋廠給迪爾配套,一年產值就達1500萬元。

  黑龍江鍛壓機床廠,大件、小件兩個主要車間,各佔40%的生產能力。沒配套時,兩個車間沒活乾,企業嚴重虧損,大量職工下崗,2003年全年銷售收入纔820萬。去年,大件給煤機公司配套,小件給迪爾配套,一下就活起來了。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就達781萬元,同比增長34.4%%,164名職工重新上崗。

  佳興農機修造廠,2003年沒結盟迪爾時,產值只有200萬元,去年一配套產值就漲到400萬元,今年可達1500萬元,108人上崗。

  給迪爾配套很辛苦,產品質量差一點都不行。打鐵還得功夫硬,要想成為配套廠,就得提高自己。

  莫林,北美5萬人口小鎮,因為迪爾公司,而名揚世界。迪爾計劃,將來把佳木斯建成亞洲的莫林。那時,約翰·迪爾帶給佳木斯的絕不僅僅是資金、技術、管理,她更是『質量、承諾、誠信、創新』的象征地。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