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讓無償獻血成為『自願』 哈爾濱無償獻血模式解析
2005-08-09 09:33:5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姚艷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8月9日電 自1998年10月1日《獻血法》頒布實施以來,無償獻血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無償獻血佔臨床用血比例逐年上昇,無償獻血已成為愛心與勇氣的代名詞。

  然而,近年來在我國一些省份,甚至是經濟發達地區,連連出現醫療用血告罄的緊急情況。2004年12月,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AB型血液庫存兩度趨零;同年7月底上海不少醫院因缺血而將部分手術暫停一周。一方面,血站、醫院血源緊張,處於生死邊緣的病人危在旦夕;另一方面,賣血黑市交易異常活躍,『血頭』手裡掌控著眾多賣血者,在天津,200ml的血液在黑市一度被賣到了800元錢。一方面,『計劃無償獻血』體制下,單位為了完成獻血指標,給職工的補助提昇到獻血200ml補助2000元錢外加放假旅游;另一方面,高額補助下,獻血者依然寥寥無幾。

  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源是什麼?難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無償獻血出現了『瓶頸』?靠政府指令完成的『計劃無償獻血』究竟還能走多遠?在黑龍江這樣高寒且經濟欠發達地區,黑龍江省血液中心、哈爾濱紅十字中心血站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闖出了一條新路,他們為無償獻血注入了全新的理念,運用社會營銷與激勵機制,擺脫了『計劃無償獻血』的束縛,讓無償獻血完全成為一種『自願』。他們的做法被同行稱為『哈爾濱模式』。

  確立一個理念

  『如果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用「獻血光榮」的口號可以感召一大批人,那麼,21世紀的今天,「獻血光榮」的口號還能起多大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該如何找到一個切入點,讓人們能接受並踴躍參與自願無償獻血?』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站長柳堤不無思考,『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人具有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而這一領域的空白又亟需有效的措施來填補,自願無償獻血恰恰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柳堤站長認為,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施比受有福』這樣的觀念,將這種觀念與現實有機結合,就可以給無償獻血注入新的理念,讓人們從心理及精神追求上更能接受無償獻血。

  幾經推敲,『獻血有益健康,救人公德無量』的口號誕生了,而且口號一經出現,就與很多人產生了共鳴。

  建立兩種機制

  理念更新確立後,要有一個長時間的過程,纔能被人們接受,這是一個營銷的階段,而營銷的好壞與機制息息相關。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建立了兩種機制,對內約束,對外激勵。

  兩年前,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街頭采血需要四個部門監管,互相推諉扯皮的情況時有發生,采血員乾好乾壞、乾多乾少,都拿一樣的工資,有時,一輛采血車一天只采回5袋血,嚴重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的改革首先就從街頭采血入手,砍掉了多餘的部門,成立外采科,實行績效工資,向街頭采血等一線部門傾斜,實現優化組合,一年後,街頭采血車平均一天的采血量達到了五六十袋。現在,為更好地保證醫療用血,有時街頭采血要限量、限型、限時。

  與此同時,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打破分工界限,每個職工都是宣傳員和義務講解員,站長柳堤更是身先士卒,兩年間,54歲的柳堤獻血3000ml,這其中還包括兩次成分血。

  雖然是無償獻血,但人們同樣也需要一種回報,這種回報很大程度上來自精神,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將這種回報作為激勵機制做到了最大化。成立愛心獻血屋,在媒體公布『獻血光榮榜』,用專門設計的特快專遞信封郵寄獻血證,贈送獻血者情侶手表、『合家歡保險』等等,讓獻血者體會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達到一個目的

  柳堤站長說,『理念、機制,都是一個過程中的手段而已,我們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充足的、保證質量的血液制品。』

  目前,哈爾濱醫療臨床用血百分之百來自自願無償獻血,在今年衛生部公布的一季度自願無償獻血比例排序中,我省位居第六位。

  2004年1月,是哈爾濱采血的淡季,就是這種情況下,哈爾濱緊急支援北京32萬毫昇血液。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地由政府官員帶隊專程到哈爾濱取經,他們深有感觸,『哈爾濱紅十字中心血站的血液是真正的自願無償獻血,我們不敢想的事情,哈爾濱做到了。』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