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探索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途徑
2005-08-10 10:44:5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於治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0日電 推動小城鎮建設,必須從縣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實際出發,理清發展思路。

  選擇不均衡發展模式,集中主要力量,突出建設重點。小城鎮規模偏小必然會降低相關要素整體配置效率,使城鎮化建設要麼支付過高的分散化成本,導致低效益集聚;要麼降低建設標准,遏制現代化進程。小城鎮只有達到最佳的經濟規模,纔能實現建設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選擇不均衡發展模式,由普遍開花向突出重點轉變,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集中力量首先抓好各個縣城的建設。對其它各鎮,主要是在保持現有規模基礎上提高建設標准,改善生活環境,完善基本功能。從實際看,重點抓縣城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各縣城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已經具備了高標准快速發展的基本條件,需要提質加速,成為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域性中心。

  以抓發展為總牽動力,發揮比較優勢,夯實建設基礎。小城鎮的發展必須以產業的發展為依托,其規模的擴張必須以經濟的繁榮為前提,使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聯互動,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是農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出路,也是城鎮發展的原始基礎。現階段,我省農業產業化重中之重是產業鏈的延伸。為此必須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形成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群體,這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最現實、最快捷、最具經濟效益的途徑。加快工業集約化進程,要在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的同時,加快工業企業向縣城相對集中布局,由此促進相關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較快發展,引發剩餘勞動力的規模聚集,推動小城鎮規模經濟的迅速崛起。我們要建立起以利益驅動為導向的城鎮和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縣城對企業的利益吸引,使新建、擴建、改建企業向縣城集中,形成范圍適度的中心經濟區域。立足城鎮功能定位,把加快第三產業作為城鎮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著力點,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促進多產業協調發展。

  走全面經營城鎮之路,引入市場機制,拓寬投資渠道。制約小城鎮建設的能力有限,必須引入市場機制,做好經營這篇文章,實現城鎮資產由公益財產向可經營性資產轉變,城鎮建設由公益事業向資本運營轉變。深化主體改革。將城鎮建設實行政企分開,成立開發公司承擔建設、投融資職能,使政府由原來的直接投資者變為間接投資者,由直接經營職能轉變為公共建設項目的計劃職能和監督職能,以更多的市場機制替代行政手段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城鎮建設。改革投入辦法。實行行業管、社會辦,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建設,增強公益事業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重點是盤活信用資金,將國有企業產權債權作為股權經營;改革城鎮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土地市場,收回級差收益,用於置換建設資金。

  予以積極的政策支持,營造寬松環境,激活發展主體。鼓勵企業進縣城。今後新建企業一般應進入縣城鎮工業小區;鼓勵原有的鄉鎮企業搬遷到城鎮,企業遷移後涉及產值統計、稅收隸屬關系等可以不變;對新建企業,變所在經濟為所建經濟,誰乾歸誰,打破鎮域界限,由哪個鎮引進縣城的,產值統計、稅收隸屬關系等歸屬那個鎮,長期不變。促進土地增值,在縣城,由政府對征而未用的閑置土地依法收回,對轉商後剩餘的集體土地收回,對城市建設預留區內的集體土地有計劃征用,將上述土地作為政府的土地儲備,以市場調控的辦法提高土地收益;對其它小城鎮新產生的土地出讓金由鎮政府用於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允許小城鎮規劃區內的集體土地使用權采取作價入股,出租轉讓等方式參與小城鎮開發,降低企業進入小城鎮的用地成本。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競爭、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不再以是否有城鎮戶口為就業的前提條件。

  堅持近期與長遠目標相統一,實施科學規劃,克服短期行為。堅持規劃的前瞻性。規劃的制定需以對城鎮發展規模的科學預測為基礎依據。依據重點發展縣城的原則,各縣城長遠發展的最大規模需要比現有規模擴大3倍左右,其它各小城鎮規模應當保持長期不變。必須克服盲目擴城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浪費。堅持規劃的統一性。將道路、供水、供熱、排污、通訊、電力、商服、綠化等一並考慮,配套規劃;將住宅小區、商業區和工業區分開布局;將縣城、中心鎮、一般鎮梯次規劃。堅持規劃的階段性。小城鎮規劃應確定近期、中期、長期目標。決不能超出需要和可能,脫離實際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責任編輯:朱丹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