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致力於研究侵華日軍要塞20餘年 周艾民:要塞謎團遠未揭開
2005-08-11 01:21:13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近兩年,由於旅游熱的昇溫,我省民眾對侵華日軍要塞開始關注。而在這些被關注的要塞背後,有一些人默默地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在一個個山洞間踏查。周艾民就是其中的一個,他也是我省民間要塞研究學者中成果最豐碩的一個。

   周艾民,1956年3月出生於山東省牟平縣,現居住在我省綏芬河市。他是我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副會長。從1982年開始,周艾民正式自費踏查當年侵華日軍構築的軍事要塞情況。2004年8月,他的專著《『東方馬其諾防線』大揭密——侵華日軍偽滿洲國境要塞群實錄》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今年8月10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前夕,周艾民選擇在哈爾濱以圖片展的形式,將他20多年來的要塞研究成果展出。

  發現19個要塞陣地群

  作為一個民間業餘文史愛好者,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周艾民在龍江大地上對當年侵華日軍在東北構築的軍事要塞進行實地踏查、測繪、尋訪、采錄,從而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要塞研究資料,為此他還多次自費去日本、韓國、前蘇聯等地查找史料。

  周艾民告訴記者,對於侵華日軍要塞的研究,現在只能說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現在已初步比較全面地揭示了19個要塞陣地群的基本功能,考證了日本曾使用戰俘修築要塞的新檔案,阿爾山、半截河、廟嶺、琿春等地現在已經被證實為要塞群所在地。

  周艾民發現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侵華日軍要塞陣地。

   據介紹,海拉爾要塞陣地長達5.5公裡,基本上沒有被毀壞,該要塞陣地的發現對於揭示要塞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周艾民特別強調,『諾門坎(罕)戰爭』正是和這個要塞息息相關的,日本侵略者當時正是憑借這個要塞發動的這場戰爭。這是一次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軍隊對蘇蒙軍隊的戰爭,此戰使日軍向關內增兵計劃無法實現,也是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敗仗,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要塞研究成果引起了日本方面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周艾民說,他此次首次公布了吉林省檔案館所藏的珍貴史料,同時還披露了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圖書館所藏的史料,對43名『特種工人』——要塞戰俘勞工進行了披露,要塞『慰安婦』真相也將被公布。

  要塞研究專業學者、日本戰跡考古學研究會的菊池實特別指出,在日本出版的眾多研究書籍中,更多的是以收錄在要塞勤務的官兵證言和1945年8月9日開戰及戰敗投降前後陣亡的開拓團員的悲劇為記述主體,而關東軍受害者方面的證言往往被掩蓋和忽視了,很難全面反映真實的歷史。

  我省有關專家認為,侵華日軍要塞研究成果再次證明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犯下的又一重大罪行,他們不僅僅征用勞工,而且對要塞地區民眾進行監視、鎮壓,是殘酷的法西斯統治,再次證實了侵華日軍要塞是『日本國境的延長線』。

  研究成果只是冰山一角

  『每一處侵華日軍要塞只是一個群,是由若乾個陣地組成。所以我們平常所說的侵華日軍要塞,確切地應稱為侵華日軍要塞群,它是一個「中核」。要塞群綿延4700公裡,地下要塞相加約1700公裡,共計8萬個混凝土軍備工事。現在我們沒有一張當時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圖紙,尋訪的勞工幸存者大多是修築要塞附屬設施的「外圍」勞工。』談起侵華日軍要塞的研究成果,周艾民並不樂觀,『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國內的研究只是揭開了一個小點,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他舉例說,諸如已經被發現的東寧要塞陣地,現在發現了嵐山地下要塞入口,至於裡面究竟有什麼還是個未知數。勛山地下工事第一層至第二層纜車運輸通道裡的炮口究竟當時放的是什麼炮仍然不能確定。現在發現的一些新證據都是斷斷續續的,而銜接起來基本斷定的事實卻並不多。

  周艾民說,這次發現的一張圖片資料顯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的那門炮擊北大營的24厘米榴彈炮便被運到了虎頭要塞,准備對蘇聯作戰。日本侵略者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作為黑龍江省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副會長,周艾民特別指出,目前研究的成果並沒有全面揭示日本侵略者的罪證,只是通過事實告訴人們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圖謀。

  踏查要塞屢次遇險

  『每一處侵華日軍要塞只是一個群,是由若乾個陣地組成。所以我們平常所說的侵華日軍要塞,確切地應稱為侵華日軍要塞群,它是一個「中核」。要塞群綿延4700公裡,地下要塞相加約1700公裡,共計8萬個混凝土軍備工事。現在我們沒有一張當時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圖紙,尋訪的勞工幸存者大多是修築要塞附屬設施的「外圍」勞工。』談起侵華日軍要塞的研究成果,周艾民並不樂觀,『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國內的研究只是揭開了一個小點,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他舉例說,諸如已經被發現的東寧要塞陣地,現在發現了嵐山地下要塞入口,至於裡面究竟有什麼還是個未知數。勛山地下工事第一層至第二層纜車運輸通道裡的炮口究竟當時放的是什麼炮仍然不能確定。現在發現的一些新證據都是斷斷續續的,而銜接起來基本斷定的事實卻並不多。

  周艾民說,這次發現的一張圖片資料顯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的那門炮擊北大營的24厘米榴彈炮便被運到了虎頭要塞,准備對蘇聯作戰。日本侵略者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作為黑龍江省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副會長,周艾民特別指出,目前研究的成果並沒有全面揭示日本侵略者的罪證,只是通過事實告訴人們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圖謀。

  踏查要塞屢次遇險

  『探索與研究要塞對於我是一個誘惑,就像登山一樣,冒著危險也一樣高興。每當有新發現時,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周艾民說。

  1989年,他和同伴上山尋找觀月臺要塞。按照地圖顯示,他們當時所在的地方應該就是要塞了,可是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兩個人就分開尋找,周艾民正走著,突然腳下一空,他一下子跌進了一個十多米深的山洞。好在山洞有斜度,纔沒要了他的命。他爬起來看看,只是腳崴了,手指也磨出了血。透過洞口的亮光,他發現,這就是自己苦苦尋找的觀月臺要塞。他喊同伴,但是沒人應,他就一瘸一拐地邊拍照邊等同伴搭救。直到4個多小時後,天已經黑了,同伴纔將他救出去。

  2001年秋,他開車帶著綏芬河電視臺的三名記者去東寧采訪老城子溝要塞,半路上突遇山洪,隨山洪而下的石頭像雨點一樣砸在他的車上。山洪就在身後,周艾民將油門踩到底,與山洪賽跑,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剛剛經過的一座水泥橋被洪水掀翻。經過半個小時的狂奔,終於跑到了安全地帶。汽車已經面目全非。

  『現在已經過去60年了,但我們對侵華日軍要塞的地下樞紐組織、地下倉庫、給水站等附屬軍事設施卻仍然不清楚。』周艾民介紹說,這項難度大、耗時長的課題研究主要表現在:當時日本撤退前,除了帶回日本一部分資料外,95%的資料全被燒毀。到現在為止,周艾民沒發現過一張要塞的施工圖紙。加上當時蘇聯撤兵後,大面積炸毀要塞,也給研究工作帶來了困難。

  『很多考證都是根據日本老兵回憶進行的。』周艾民告訴記者,日本的友好人士小林靜雄提供的很多資料對研究發現起了重要作用。『1989年,他知道我在做這方面工作便找到我,正是這一張軍事地圖,讓我感到任重道遠。』根據地圖,找到了多處要塞口。

  需要有組織地進行勘察開發

  周艾民透露,這次『侵華日軍要塞圖片展』之後,他將進行要塞第二期工程研究。『日軍的要塞分為五個等級,具體的深入探測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目前資金緊張限制了我的繼續研究,同時也明顯感覺到需要加大研究力量的迫切感。』

  『侵華日軍在東北一帶鑄壘地域和地下軍事要塞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的歷史事件,又是遺留下來的最大的一個謎團,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國家或東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應設立專題、成立專門組織進行重點系統的研究,否則單靠地方個別部門、個別專家、有限的民間團體和民間有識之士進行單一而粗放的研究,很難全面、詳細而系統,深刻而透徹地揭示歷史的全貌。』周艾民不無懮慮地說。

  東北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王希亮說,目前這項要塞成果的取得,自始自終都是以民間學者為主體,包括周艾民在內的20多位專家學者一道取得的。這一重大成果,在中國乃至東北亞近代史上樹立了裡程碑。他說,731侵華日軍罪證的揭露有當年的設計人員站出來,而當時參與要塞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目前卻沒有一個站出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機會越來越渺茫。

  黑龍江省抗日戰爭史研究會會長、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辛培林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我省的要塞研究工作還處於一種『各自為戰』的狀況,各個地方進行自己的考察工作,盡管小有成果,但還沒成規模。『目前迫在眉睫的問題是需要有組織地進行勘察、開發。』

責任編輯: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