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致富帶頭人——記清河林業局共產黨員張金忠
2005-08-13 17:09:04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3日電 題:致富帶頭人——記清河林業局共產黨員張金忠

  記者杜麗華

  張金忠是清河林業局東華林場的一名普通共產黨員。幾年前,他帶頭創辦起集食用菌生產、技術指導和經銷服務於一體的金山食用菌聯合體。目前,年創產值50餘萬元,利潤15萬元,成為黨員致富標兵和群眾致富的帶頭人。

  作黨員就要帶頭創業

  食用菌產業在林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是過去,對於習慣了以跑山為主的深山區職工,對此並不看好。2000年張金忠率先與林場4戶職工組建起金山食用菌聯合體,開始試驗袋用料黑木耳生產。

  起初沒有廠房,他把自家空閑的住房騰出來改成了養菌車間。不懂技術,他就遠赴吉林學習,並自費聘請一名技術員進行生產指導。半年下來他們生產的10萬袋黑木耳喜獲豐收,創利8萬多元。

  在他的帶動下,東華林場湧現出一批發展食用菌的骨乾。他們以黨員示范區為基地,帶動起全場90%以上的家庭發展食用菌產業。2003年全場生產食用菌達到164萬袋,2004年翻一番,達到386萬袋。東華林場成了名副其實的黑木耳之鄉。這裡的黑木耳不但遠近聞名,還走出國門成為南韓的搶手貨,真正叫響了東華品牌。

  一人富不如大家共同富

  張金忠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在省林科院和牡丹江林科所的技術支持下,培育出適合林區種植的菌種。他摸索出了一套提高黑木耳產量和品質的成功經驗,將其編印成實用手冊,送到全局山上林場的職工手中,林場職工無不拍手稱快。

  林場職工劉冬因駕車肇事一夜之間幾乎傾家蕩產,妻子離他而去,劉冬一試驗喪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張金忠得知情況後來到劉冬家耐心勸慰,並鼓勵他振作精神,栽種黑木耳改變現狀。可面對沒有資金、缺乏設備、又無技術的現實,劉冬是一籌莫展。這時張金忠拍著胸脯說:『只要你肯乾就行,所有材料我都包了,掙錢算你的,要是損失了算我的。』一席話,感動得劉冬熱淚盈眶。說乾就乾,第二天張金忠就為劉冬拉來了菌種、菌袋,還手把手地教他學習栽培木耳技術。每到制菌的關鍵時刻,他都要跑來指導,在他的幫扶下,劉冬很快熟悉了技術,當年創收6000多元,擺脫了生活的窘境。職工趙武生的家是林場特困戶,全家體弱多病,家中境況十分窘迫。張金忠主動要求將其作為自己的幫扶對象,從家中拿出2000元錢交給趙武生妻子,讓他家也培育黑木耳,在張金忠的幫助和指導下,當年就獲利5000多元。趙武生逢人便說:『有張金忠這樣的黨員幫扶我,以後不會再靠救濟度日了。』

  闖市場咱做食用菌經紀人

  黑木耳在林場遍地開花的喜人形勢面前,張金忠意識到只有擴大規模,統一品牌,纔是食用菌的發展方向,張金忠又主動挑起了食用菌經紀人的重擔。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山上林場普遍成立了食用菌協會。2001年春,他發現有一種叫杏鮑菇的菇類珍品在市場上非常走俏,就立即組織職工群眾生產了31萬袋,客商按每市斤3元的全部回收,為群眾增收40多萬元。

  幾年來,張金忠為全局職工群眾引進優質黑木耳菌種30萬瓶,代購各種食用菌材料20餘萬元,墊付扶持資金5萬餘元,指導群眾優質優價經銷黑木耳40萬斤。目前清河局全局食用菌規模已突破2180萬袋,與南韓客商簽訂了長期穩定的供貨合同,食用菌產業日益成為林區職工群眾致富的優勢產業和朝陽產業。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