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1日電 為了提高農業經濟為縣域經濟發展助推的後勁,幾年來,綏棱縣在開展農業產業化工作中,堅持突出『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不斷壯大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全面推進了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進程。目前,綏棱縣已成立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78個,入會會員7143人,帶動農戶29798戶。
以科技服務為支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架起了農民致富的一座『金橋』
綏棱縣在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工作中,緊緊抓住科技服務這一根本,依托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的有利契機,在全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掀起了以特色農技協會為『單元』的科技興農新高潮。為了保障科普活動的開展,綏棱縣財政每年投入資金都在2.4萬元以上,保證了各級科協組織活動的有效開展;通過健全科普網絡,縣內的11個鄉鎮、76個行政村成立了科協組織,形成了以11個鄉鎮黨校、農函大分校、農廣校分校、11個科技活動中心、11個生產資料培訓學校為主體的農民科技培訓教育體系。為了拓寬科普活動的覆蓋面,農技協會的技術人員還在每年的『科普之冬』、『科普月』和『科普日』活動中,下鄉入村進戶送科技,每年受教育的農民達到近6萬人次。活動參與面達到農村人口的80%以上,科技培訓面達到青壯年農民的90%以上,基本實現一戶一個科技明白人、每十戶一個科技帶頭人、每百戶一個科技示范戶。2004年,全省科普大集在這個縣舉行。在縣休閑廣場近萬人參加了科普活動,一些農民通過這次活動,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還堅定了致富信心。同時,來自蘭西縣的西瓜大王李志國和肇東市的瓜菜大王許彥彬還與綏棱縣內的種植大王進行了對接,相互交流了經驗。後頭鄉二井村特色經濟協會會長王樹成,是全縣家喻戶曉的『土專家』,他致富不忘鄉親,利用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無償為會員和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在他的引帶和扶持下,全屯65戶已有61戶從事棚室蔬菜生產,僅此一項人均增收410元。由哈市市民張孝峰創辦的人工栽培天麻技術協會,則成為了天麻種植戶的『娘家』。這個協會現有技術人員7名,個個『身懷絕技』,通過他們的技術指導,現在協會會員已發展到500餘人,年創收近200萬元。
以強化流通為基石,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鋪就了農民致富的一條『富路』
要想使農民真正富裕起來,農產品的流通和銷售是關鍵。綏棱縣充分發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流通促進作用,為農民致富『牽針引線』。幾年來,這個縣通過農合組織網絡,增大了市場信息容量,使農產品銷售形成了規模,增加了農民收入。僅2004年,綏棱縣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銷售農副產品總額達1.6億元,其中訂單簽約金額6500萬元,為農民增加收入5495萬元。為了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他們通過產業、技術、產品等形式,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提高了農民闖市場的能力,同時也使區域主導產業迅速形成。後頭鄉二井村二組有73戶農民,最初只有12戶種植小棚蔬菜,平均每戶收入800元。成立蔬菜協會後,變簡易小棚為大棚日光節能溫室,產品由單一的韭菜、大蔥生產向多元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轉化。目前,全組蔬菜生產戶達100%,平均每戶增加收入4000元。湯永久是靠山鄉菇娘協會的會長,為了把會員們的菇娘買個好價兒,他首先是為會員的產品注冊了『靠山牌』商標,提高了產品的知名度。此外,他每年都在采收前,自費到長春、沈陽等地聯系客商,使小小菇娘暢銷八方,年為農戶增收300萬元。綏棱縣還有不少中介人和中介組織,每年也在農產品流通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以基地建設為底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繪就了農民致富的一張『藍圖』
沒有規模產生不了大效益,沒有基地發展不了大產業。綏棱縣在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之初,就把基地建設做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不斷強化生產基地、物流基地和銷售基地的建設,使農民得到實惠。在抓好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生產的同時,他們重點加強了特色經濟作物的基地建設。幾年來,綏棱縣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大打特色經濟作物的種植,現在已成立黑木耳、平貝、長白參等特色生產基地10餘個。2002年,該縣的食用菌研究會成立了,主打品種是袋栽黑木耳,通過幾年來的發展壯大,如今綏棱縣的黑木耳年產220萬袋,成為外購商首選的生產基地,農民年增收230萬元。克音九井股份合作公司,年生產『克音河』牌精制粉皮300噸,成為了一些省內淀粉制品經銷商定點供應基地。四海店鎮谷雨農產品經銷公司經過幾年的發展,成為全縣最大的特色農產品物流公司,集中收購周邊各鄉鎮的農戶的農產品,特別是在山野菜的收購銷售中,年加工山野菜5噸,同時代銷鹿產品和中草藥,年可為農戶創收近500萬元。在銷售基地的建設中,這個縣的各類協會每年都組織人員到發達地區進行考察,重點了解當地的農產品銷售情況,並抓住機會推介本地農產品。如今,在外埠已建立大米、大蒜、生豬等銷售基地,使本縣的農產品打開了銷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