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一把鑰匙 滋生盜竊團伙 11名少年9名來自單親家庭
2005-08-23 01:18:10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3日電 5月9日19時30分,牡丹江鐵路公安處七臺河站公安派出所民警在勃七線缸窯溝站內整頓站序時,發現兩名少年在線路間游蕩,形跡可疑。民警盤問中,兩少年神色慌張,經訊問,二人交代是七臺河市新興區某小學學生。二人於2003年起至今,多次伙同9名同學竄入車站內盜竊大量鐵路器材。

  一把銅質鑰匙引發少年盜竊

  2003年4月18日23點10分,地處勃利至七臺河鐵路線上的缸窯溝站內,44012次貨物列車即將駛發時,列檢工人王師傅突然發現機車後第22位左輪對上的閘瓦需要更換。王師傅一摸兜內的鑰匙不見了,他只好借來工友的鑰匙打開鐵箱取出了閘瓦換上,44012次列車纔安全地駛出車站。

  據生活報報道稱,次日中午,6歲的胡洋同11歲的小小途經站內,拾到一把銅質的大鑰匙,胡洋神秘地將鑰匙藏在懷裡。回家後,胡洋和小小弦耀手中的這把形狀奇特的銅鑰匙,並試著開打其他的鐵鎖,均未奏效。玩者無心,觀者有意。在一旁的13歲的李強急忙問:『你倆在哪兒揀的鑰匙?』胡洋幼稚地回答:『在車站的鐵箱子邊揀的』李強說:『鐵箱子有鎖,看能不能打開……』

  當晚,李強同胡洋、小小懷著好奇心,走到車站內的鐵箱子前,試探著把裝滿閘瓦?子、鉤舌銷等車輛配件的鐵箱子打開了。三少年很驚喜,每人順手拿了兩個,並把鎖頭鎖好後離開站內。

  開箱盜鐵後的第二天中午,李強放學急忙把鐵賣給了一個流動廢品收購人,用賣得的5元錢給胡洋、小小買了糖塊、果凍等。這晚,還是日頭偏西,李強領著胡洋、小小又偷偷地摸進車站內,打開鐵箱盜走閘瓦?子、閘鏈等4種15個車輛配件。仍是同上的程序,李強把配件當作廢鐵賣掉,三少年同享同食。

  從此,三少年幾乎隔一日就到車站內盜一次配件,再賣掉換食品。

  食品誘使多名少年盜竊

  本來家庭窘迫的李強、胡洋、小小3人突然變得手頭闊綽,常常買好吃的食品,元元、小剛、小國、袁發等人非常羡慕。年齡小的胡洋經不住小國等人的誘惑,把具有鐵箱鑰匙的秘密告訴了小國,小國付給胡洋10元錢,換得胡洋的許可,小國配制了1把同樣的鐵箱鑰匙。有了鑰匙,以小國為首的又一伙少年盜竊鐵路器材團伙暗暗形成。他們模仿李強等人的盜竊方法,開始一次又一次地盜竊車站內的鐵路器材配件。每次用賣得不等的贓款買零食吃或進游戲廳打游戲。

  半年以後,小國又為思思、李貴、小偉、歷學等同學配制了一把鐵箱鑰匙,以示自己的『能量』。於是,以思思為首的4名少年盜竊團伙也已形成。

  時間久了,為使3個盜竊團伙不互相發生矛盾和在作案時間上不發生撞車,頗具心計的小國和袁發主動出來收購了3個少年盜竊團伙,並實行了統一指揮、統一銷贓、勞而分利的有組織、有紀律的一條龍式的盜竊團伙。即:由小國和袁發不定時地指揮、命令成員作案,盜得的鐵交給二人,再由他們二人選定時機賣給流動廢品收購人。銷贓後坐吃贓款,把微利分給盜鐵人。一般情況下,一根閘瓦?子能賣1、5元或2元錢,小國和袁發只分給盜鐵人0、5元,或者有時只給兩包方便面就應付了事。

   自2003年4月始至2005年4月警方破案,這伙由當年只有6歲的胡洋、最大年齡只有14歲的小國等11名少年組成的盜竊團伙,先後在缸窯溝車站3個配件鐵箱內盜竊鐵路器材達70餘次(因列檢工人晝夜三班制作業,各班以為正常配件更換消耗,故沒人警覺,給少年團伙作案可乘之機,且3個鐵箱均為同樣鑰匙),先後盜得站用的鉤舌銷12個、手閘鏈2根、閘瓦?子261根、閘瓦20塊、扣件80套等多種鐵路器材,總價值8000餘元。

  11名少年竟有9名是單親家庭

  站在民警面前接受詢問的一個個少年,他(她)們在盜竊的事實面前痛哭不止。

  小國,是11名少年盜竊團伙中年齡最大的一個,被抓的前兩天剛過完16歲生日,唯有他剛好夠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上有一個姐姐被姥姥扶養,小國在母親胎裡母親就患上了骨癌,生下他後,母親就去逝了。在小國2歲時,父親在一次糾紛中把他人打成植物人,被判重刑,小國就一直被毫無經濟收入的年邁的奶奶扶養。小國在上小學四年級時就輟學了。案發後,奶奶一直在陰冷的夜風中佇立,盼望著他早日回來……

  袁發,15歲,父親在2002年發生車禍逝去,母親常年不歸在外打工。袁發寄住奶奶家,在上小學五年級時輟學。

  2003年揀到鑰匙的只有6歲的胡洋(女),現剛好8歲,在讀小學二年級,一雙天真的眼睛轉個不停。父母離異,各奔他鄉。胡洋由奶奶和爺爺扶養。

  李強,13歲,說起話來憨厚中帶著幾分幼稚。父母離異,常年住在奶奶家,在讀小學五年級。

  思思(女),13歲,父母離異,母親改嫁,父親整日忙於打工,沒人管理和教育她。由於長期處於惡劣放任的家庭環境,思思變得像個野孩子,舉止無禮。在讀小學四年級。

  元元,15歲,父母離異,雙雙在外地自謀生路,無耐,姑姑扶養元元。今年春節後輟學。

  歷學,14歲,在讀小學五年級。據老師介紹:歷學學習成績較好,由於今年春節前父母離異,使他變得沈默寡言,學習成績起伏不定。

  小小,12歲,與13歲的姐姐在姥姥家。父母離異後,父親再婚,母親在外打工供姐妹倆上學。

  李貴,14歲,在讀小學五年級。父母離異,由母親扶養。

  縱觀11名少年盜竊團伙家庭背景,讓人心中生出許多顫栗。11名少年中只有15歲的小偉和14歲的小剛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據訪問了解,兩個家庭的父母均是七臺河煤礦的工人,由於長年忙於工作,打夜班無瑕顧及孩子,更談不上系統地教育和嚴格管理,只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

  說案

  按照法律規定,11名少年中唯有小國1人尚夠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其他10名少年均不夠刑事處罰,公安機關只能對他們采取教育,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教,做出保證。但是,在案件的背後引發出我們許多思索。這種理性的思索越深,人們心中的疼痛就愈劇烈。

  其一:涉案的11名少年均是小學學生,且有9名是單親家庭,有8名是從小寄養在祖母和外祖母身邊,這些少年由於長期遠離親情,疏於管理,長此下去造成他們厭倦社會、厭倦學習、我行我素、游蕩社會的畸形心理。應該說,家庭是令他們走上彎路的助推器和黑色殺手。

  其二:家庭是阻斷每一個人步入歧途的第一道屏障,當屏障坍塌了,又有什麼來作保護呢?應該是學校、社區和更廣闊的社會等。11名幼小的少年從開始游戲般地作案到最終的案發,時間跨越兩年,難道學校的老師、社區的大媽、每名少年的其他親屬就沒有一點察覺和發現嗎?未必然。從11名少年盜竊的歷程分析,當前社會的各種不負責任和麻木不仁,是青少年成長中極為不利的因素。

  青少年這個特殊群體,尤其是單親青少年的成長,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11名少年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