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3日電 58歲的李志仁,花了兩年半的時間,用了80多種布料貼出《清明上河圖》局部,並獲得了首屆黑龍江省文化藝術之冬民間美術大賽精品展金獎。李志仁說,世上無難事,只要有心人,只要你堅定信念去做一件事時,就一定會取得成功。李志仁原是哈爾濱印刷七廠的美術設計,1983年下海經營了一家美術社。工作之餘,他總是喜歡收集民風民俗的工藝品資料。
李志仁發現,有人用刺繡繡出《清明上河圖》,有人用麥稈粘出《清明上河圖》,雖然很漂亮,但是作品都只是平面的,於是他就萌發了制作出立體《清明上河圖》的想法。
2001年,他開始著手構造立體的《清明上河圖》。一開始的時候,他嘗試著先用泥塊做出模型,然後再將其貼在膠合板上。可問題跟著就來了——泥塊雖然很有立體感,但稍微一碰,就容易破裂,還怕水,不易保存。他一想,古代人穿的都是粗布衣,如果用布料做貼畫,不是更加逼真麼,於是他就決定用布料貼出《清明上河圖》。
李志仁找來一塊高2.5米,寬1.3米的膠合板,貼上一層白棉布,根據比例,把《清明上河圖》放大,描在白布上,然後用廣告色涂上綠水、土地,再一一用布料把遠景的樹木、房屋貼好,一切簡單的工序做完後,接下來的工作讓他大傷腦筋,那就是怎樣用布料貼好畫中的221個人物,使人物的表情、顴骨、酒窩等更加逼真。最後,李志仁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人物面部的布料涂上膠水,等膠水乾了,在布的反面用鑷子摳出五官,這樣人物表情就栩栩如生了。最後在布料裡面塞上棉花、海綿等填充物,貼在畫上,再挨個給人物貼上衣服。
他告訴記者,做人物是非常復雜的,從早到晚忙活一天,纔能貼好一個人物。記者看到,這221個人物,最大的13厘米,最小的只有5厘米,但是每個人物的五官都被做得十分精細,就連幾毫米長的眉毛都是用毛線一根一根粘上去的。2003年,在民風民俗作品展示周上,有人出9萬元要購買他的布塑畫《清明上河圖》,被他委婉地拒絕了。
李志仁說:『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我心血的結晶,都是無價之寶,我並不想靠它們來賺錢,做這些手工畫讓我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全身充滿了活力,我還要在技術精湛的前提上加以創新和突破,創作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