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完成主輔分離的企業醫院至少50家
2005-08-23 10:15:0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齊齊哈爾8月23日電在齊齊哈爾鐵路中心醫院工作了33年的醫生邵會全感慨萬千,從6月18日起,他的身份由鐵路系統的醫務人員,轉變為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科科主任。同一天,有著77年歷史的齊鐵中心醫院正式脫離哈爾濱鐵路局,整體劃歸到齊齊哈爾醫學院旗下。

  伴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新崛起和振興,與邵會全一樣『另起爐灶』的企業醫院職工,目前在黑龍江省已有數萬名之多;與企業完成主輔分離的企業醫院,在黑龍江省也至少達到了50家。

  醫院設立營銷科『斷奶』之後補上的市場課

  作為黑龍江省大型企業醫院之一,齊齊哈爾鐵路中心醫院所走過的改革歷程頗具代表性。

  齊齊哈爾鐵路中心醫院是一家有著77年歷史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在解放戰爭時期曾被作為解放軍的後方醫院。1991年又被評為全國首批『三級甲等醫院』,與哈爾濱鐵路中心醫院並肩成為哈爾濱鐵路局的兩大醫院,在省內也屬於大醫院之一。

  齊齊哈爾鐵路中心醫院院長畢紅霞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2000年以前,因為背靠『鐵老大』這棵參天大樹,醫院的日子過得非常舒服。那時,醫院主要是為鐵路系統內的40萬職工和家屬服務,鐵路以外來看病的不到醫院患者總數的1/10。因此,醫院的所有花銷都由鐵路包下了,醫院從未因病人少、缺資金等問題犯過愁。這種計劃經濟打造的『大鍋飯』,使醫護人員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大家普遍觀念陳舊、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工作惰性強。

  2001年3月,鐵路系統自實行『醫保』之後,齊鐵中心醫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醫院的門診量猶如『高臺跳水』,迅速由2000多人跌落到600多人。這之後,來自『靠山』鐵路的投入也越來越少,醫院開始人心浮動,人纔逐漸流失,短短兩年中先後有19名副高職以上骨乾醫生『孔雀東南飛』,其中4名是學科帶頭人。面對日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毫無危機意識的醫院前程岌岌可危。

  2004年9月,齊鐵中心醫院迎來了一次全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被納入企業剝離的輔業之一。雖然哈爾濱鐵路局仍將在未來的3年中給醫院補貼一定經費輔助其發展,但他們已深刻地認識到,盡管沒有馬上『斷糧』,但原來的鐵飯碗已不復存在,將來只能靠自己。

  痛定思痛,醫院上下開始查擺問題,對癥下藥,先後出臺了8項改革措施,其核心是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醫院所有人員都要通過考試競聘上崗,使優秀人纔脫穎而出,混飯吃的人無立足之地。從科主任、護士長到工勤人員實行績效考核,考核的內容包括服務質量和患者的滿意率等。另外,醫院還專門設立了『營銷科』,並在職工中開展營銷講座,促使職工樹立市場競爭意識。

  服務不再『守株待兔』醫護人員從滿走廊喊到巡視病榻前

  企業醫院脫離企業之後,醫院原來最主要的病人源——企業職工自然大量流失,醫護人員再也不能『守株待兔』,像過去那樣悠閑地等著病人上門,而是必須主動地面向社會,爭取更多的病人。因此,剝離之後,面對生存危機,眾多企業醫院職工的思想觀念正迅速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

  61歲的張先生是鐵路退休職工,也是齊鐵中心醫院多年的老患者。幾天前的一個深夜,他因為急性腦出血被家人送到醫院急診室。值班醫生在做出正確診斷後,迅速地為他安排了手術。手術十分成功,痊愈後的老張特意找到醫院的領導說:『你們這「鐵老大」真是變樣了。以前我們下班前來看病時,接診醫生都會不耐煩地說:「怎麼這時候纔來,我都洗完手了,換好衣服了,」現在的服務好像換了一家醫院啊!』

  另一位正在住院的胰腺炎病人告訴記者,現在醫護人員的變化太大了。以前病人找護士,只能滿走廊喊;後來改為按床頭鈴,現在鈴聲也很少聽見了,因為護士經常主動到病室巡視,隨時來看病人。

  畢紅霞說,目前齊齊哈爾市有7家三級醫院,競爭非常激烈,醫護人員的危機意識也特別強。過去他們是嫌患者多,現在是怕病人少,因此,大家都積極改善服務,努力留住患者。為了不打擾病人,護士推的處置車輪都由鐵輪改成了膠輪;衛生員打掃房間時,都注意將腳步放得輕輕的;醫護人員還自己設計了陪護床,白天可以放在病人的床下,晚上則可以抽出來放在病床旁邊,方便病人家屬休息,很多陪護家屬都對此十分滿意。由此,醫院的經濟效益首次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門診和住院病人數也都增加了近20%%。

  分離轉型後的優勢互補床位使用率大大提高資源重新整合

  省衛生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黑龍江省的企業醫院佔全省醫療資源的1/3,在全省23萬醫務人員中,有9萬來自於企業醫院。因此,重組這些寶貴的醫療資源,發揮其優勢,將補充社會的物質資源,健全疾病網絡體系,促進全省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

  據悉,哈鐵系統所有21家醫院被整體分離到地方後,其技術水平、服務質量、經濟效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原哈鐵腫瘤醫院分離前床位使用率常年不足20%%,並入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後,醫院起死回生,床位使用率突破100%%,而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床位不足的情況也得到了明顯緩解。齊齊哈爾車輛廠醫院被剝離改造為齊齊哈爾市腫瘤醫院後,填補了當地缺少腫瘤專科醫院的空白。雞西市人民醫院將小恆山、穆棱、張新3個礦醫院並入其醫療集團並予以科學整合,消除了醫療機構重復設置造成的資源浪費。

  那些並入醫學院校的企業醫院,無形中又充實了教育資源。齊齊哈爾醫學院院長劉吉成說,隨著學校的壯大,學校原有的兩所附屬醫院已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接收了齊鐵中心醫院之後,學校的教育資源明顯增多,這樣就緩解了學校擴招的壓力。

  省衛生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黑龍江省衛生部門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引導企業醫院實現分離轉型,並針對不同地區衛生資源的分布狀況和企業醫院的規模,引導其采取不同的分離形式,即在缺少醫療資源的地區,可將那些具有專科優勢和競爭實力的醫院成建制地移交當地政府;對規模較小的企業醫院,則引導其轉型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醫療資源過剩的地區,可將企業醫院並入地方醫院。

  新聞背景

  國企『瘦身』醫院『易幟』

  眾所周知,『拖家帶口』辦社會這一國有企業的通病,一直是制約國企前進的痼疾和包袱。以鐵路為例,鐵路主輔分離改革前,在200多萬職工中,非運輸行業的就佔了100多萬人,成為世界鐵路一道奇特的『景觀』。

  鐵路大而全,企業辦社會,嚴重制約了鐵路運輸業的發展。為此,早在2003年,鐵道部就把有關物資供應、勘測設計、工程建設等單位相繼剝離出去;2004年,更是把原屬鐵路系統的醫院、學校等單位全部成建制地移交給了地方管理。早有業內有識之士指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點是搞好國企,而要搞好國企,就必須使其卸掉歷史包袱和社會負擔,輕裝上陣參與市場競爭。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重要省份之一,近兩年,黑龍江省也一直為推進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而不懈地努力。目前,省衛生廳已完成對哈爾濱鐵路局所屬的21家醫院一次性整體成建制接收,其中包括2所三級醫院,16所二級醫院,3所一級醫院和60多個站段醫療保健站。

  與此同時,各地市企業醫院的分離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目前,哈爾濱市已有建材、房地、電影機等10餘所一、二級企業醫院已從『婆家』中獨立出來。牡丹江市除了屬於中直企業的2家醫院外,其餘11家地方企業醫院已全部完成分離。大慶市的市建一公司、二公司醫院和三環公司醫院等5家醫療機構也已移交當地政府管理。

  僅從哈爾濱鐵路局成功剝離的21家醫院中,其所擁有的醫務人員和床位總數,就相當於西北五省鐵路系統醫務人員和床位數的總和。如此巨大的改革動作,其帶來的歷史影響無疑也是深遠的。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