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胡泓『洋蔥頭』建議引起強烈反響 哈市市民熱議『聖·尼古拉』復建
2005-08-24 01:17:53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4日電 一石激起千層浪。據生活報報道稱,23日,記者的電話被關心『聖·尼古拉大教堂』的讀者打得炙手可熱。對本報刊登的《原地復建喇嘛臺五個洋蔥頭》一文,哈爾濱市民發表的各種看法可分為四大類:有支持胡泓方案的,有主張完全復建的,有認為保持現狀的,還有提出其他改造設想的。

  觀點一:完全復建喇嘛臺

  當20世紀來臨之際,哈爾濱市區樓群稀少,最大的建築是剛落成的聖·尼古拉大教堂。如今,21世紀走到了第五個年頭,可人們一直不能忘記那個被民間稱為『哈爾濱龍頭』的聖·尼古拉大教堂。市民譚開勛表示,50歲以上的哈爾濱人,多少都會對喇嘛臺心存好感。那時候,去哈爾濱大冰場滑冰,到哈爾濱少年宮活動,每每看到聖·尼古拉大教堂,都能切身感受到它的雄偉和美麗。

  『拆喇嘛臺的時候,我正在上高中。』道裡區城管職工孔維春說,如果要重建喇嘛臺,就應該按照原來的樣式,原汁原味地把喇嘛臺恢復。市民程彥說,建就要完全復建,這麼好的旅游資源,用不了幾年,就能收回投入成本。家住交通街的張樹英說,現在的博物館廣場建築太壓抑,小時候看到的喇嘛臺非常漂亮,應該完全恢復。

  『我在大連理工學院上大二的時候,一位同學把我拍攝的一張喇嘛臺照片要走了,等我放假回到哈爾濱的時候,喇嘛臺已經被拆掉了。』現年63歲的孫永旺回憶說,如果政府有改造喇嘛臺的計劃,一定要尊重歷史,完全恢復。

  『武漢的黃鶴樓能夠復建,為什麼哈爾濱的聖·尼古拉大教堂不能復建?』市民姜明武動情地說。

  市民林憲同說,如果復建了聖·尼古拉大教堂,哈爾濱火車站也改造了,聖·伊維爾教堂也恢復了。想想看,外地人一出哈爾濱火車站,往道裡區走,看到的是『伊維爾』;往南崗區走,眼前就是『尼古拉』。

  觀點二:洋蔥頭方案可行

  市民高先生認為,胡泓的方案可行,比現存的方案要好。如果有實施的可能性,建議從現有的陽光大廳到洋蔥頭之間設置自動滾梯,方便群眾出入。

  67歲的市民蓋弘對記者說,當年喇嘛臺被毀,是歷史的錯誤,洋蔥頭方案讓人眼前一亮。博物館廣場,是哈爾濱的重要窗口,哈爾濱缺少大型雕塑,建議相關部門論證洋蔥頭方案,用雕塑的手法擦亮哈爾濱的窗口。

  『我代表我們辦公室的所有同事,表達對原地復建喇嘛臺五個洋蔥頭方案的支持。』哈市某研究所工作人員薛聆東激動地說,哈爾濱的建築美,國內其他城市根本無法比擬。

  『博物館廣場,是哈爾濱最好的地點,這麼好的地點就應該有最好的建築方案來實施。』東方學院潘明德教授說,看到胡泓的這個方案,心裡特別痛快。博物館現在的建築,和周邊現存的歐式風格建築格格不入。喇嘛臺,曾是哈爾濱的一個標志,如能采用現代手法重現歷史輝煌,無疑是功在當代。曾在松花江圖片社工作,現就職於工程機械廠的孫秉濤老人說,如果這個方案能夠實施,願意捐獻自己一個月的工資。

  觀點三:不能再建四不像了

  市民孫偉齡表示,在博物館廣場原址復建喇嘛臺的五個洋蔥頭,意義不大,更何況是采用玻璃、不鏽鋼和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有些四不像。如今,博物館廣場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如果重建,也應該建一個交通程控塔。如果要復建喇嘛臺,可以從煙廠到哈鐵文化宮之間的地段,選擇一塊空地,按照原貌重建。

  『在我小時候的日記本上,有很多喇嘛臺的圖片。』家住北京街60歲的周霖芝大娘表示,如果博物館廣場要改造,就要把喇嘛臺重新恢復起來,不能采用別的替代辦法,否則就顯得不倫不類了。

  現住在大慶的哈爾濱人鄭傑老先生打來長途電話說,1950年的時候,參軍離開家鄉,當時的哈爾濱,最醒目的建築就是喇嘛臺。如今回到哈爾濱,經過博物館廣場,總覺得缺點什麼。如果政府有了改造博物館廣場的打算,就要精益求精,一定不能再搞出一個四不像。

  觀點四:要確保交通功能

  愛好美術的於隆政認為,原地復建喇嘛臺五個洋蔥頭方案有些不成熟。建築是一個城市凝固的歷史,不能當時看著可以,過幾年回頭一瞧,就覺得很失敗。如果這樣的建議被相關部門采納,首先要把博物館廣場的功能定位彰顯出來,要做就做精品。

  市民徐平建議,博物館廣場首先要考慮交通功能。省政府轉盤道扒了,車行速度快了,博物館廣場現有的陽光大廳也應該扒掉,為此處變成單一的十字路口掃清障礙。

  原哈市建委總工程師何振東認為,原址復建喇嘛臺已不可能,原因是現今博物館周邊的建築已經讓喇嘛臺失去了存在的大空間。再有,如今的博物館廣場已經變成了交通廣場,這樣的地方不適合建分散駕駛員注意力的任何醒目建築。

  在此起彼伏的熱線電話中,在市委機關工作的王遠賀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標志性的地點就應該有標志性的建築,這麼多年來,哈爾濱風光出了很多本畫冊,沒有一個攝影師選取『玻璃大棚』反映哈爾濱日新月異的變化,值得深思。我們應該站在延續歷史和尊重未來的高度,建設哈爾濱,讓一些點睛之作真正能夠幾十年、上百年不落伍,經得起歷史的推敲。

責任編輯:連冬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