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內最大單機容量的三峽右岸700兆瓦水輪發電機座環生產完畢並交付三峽。該機組由『中國企業500強』之一的哈電站設備集團所屬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自主研發、設計制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王東攝 |
|
東北網8月24日電 8月21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第四次排出了『中國企業500強』。
與前3次不同的是,今年與『中國企業500強』同時排出的,還有『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這兩個最能反映地區間產業結構差異、更具洞察價值的排名。此次,在哈企業有7家上了中國企業500強綜合榜,4家進入制造業500強,3家躋身服務業500強。
盡管500強只是一種排名、排序,盡管我們還不能完全按照國際慣例去審視許多企業,但500強至少能夠比較權威地反映出中國主流企業、核心企業的狀態,而這些又正是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競爭優勢的集中體現,從而給了我們一個正視自己的參照系。當我們為上榜企業喝彩的時候,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下來看看前後左右,不僅要與昨天的自己比,更要放眼全國、全球,著眼未來,看看我們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看自己,振興政策效果顯現
從行業分布看,榮登中國企業500強的7家在哈企業中,裝備制造業兩戶,糧食精深加工業兩戶,交通、煤炭、制藥企業各佔一席。面對這一結果,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曉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語氣中流露出欣喜。他說,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有兩個重點,一是重點振興裝備制造業,二是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現在看,7家入圍企業中有4家屬於國家政策支持范圍,說明國家的『雙重』政策優勢在本地區都已取得了實際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受客觀條件影響較多的哈爾濱鐵路局和剛剛重組而成的龍煤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外,其他5家入圍的在哈企業均出自本地區重點支持行業,而且其中的北大荒農墾集團、哈航集團、哈電站集團在『企業500強』中或高居同行業之首,或穩坐同行業三甲之席,充分說明在哈優勢企業、優勢產品在國內的地位已呈上昇之勢。
天時加地利,給本地優勢企業以更多做大、做強的空間———
去年在『企業500強』中榜上無名的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今年以高於入選門檻近7億元的營業額,跨上了第453席。昨天,企業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信心十足: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國家的政策支持,九三油脂還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去年位次為第302位的哈電站集團,今年以112億元的營業額飆昇至第215位,位次前移了87位。記者昨天下午在該公司采訪時得知,今年該集團的營業額可望達到150億元,預計在明年的500強排名中還能給哈爾濱人帶來一份欣喜。
看全局,近處有喜遠處是懮
細看榜單,王曉夫研究員發現了一個用他的話說是『值得說一說』的亮點———在『企業500強』中,在哈企業入圍數量明顯高於同處於東北地區、同屬於老工業基地的長春和沈陽,與大連不相上下。
然而,在與遠處相對發達城市的比較中,哈爾濱又頓感失落。目前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入圍企業的統計上,均是以企業總部所在地為標准。那麼,拋開中央直屬企業較多的北京、上海等地看其他城市:天津入圍中國企業500強、制造業企業500強和服務業企業500強的企業分別為24家、26家和35家;深圳分別為20家、26家和33家;寧波分別為10家、12家和9家。
還有一些現象不容忽視。
作為全國六大老工業基地城市之一的哈爾濱,至今還沒有入圍全國百強的企業。在『企業500強』中,本地最靠前的企業哈爾濱鐵路局,以2004年210億元營業收入排在126位,不僅與同是省會城市的廣州、武漢、濟南差距很大,就是與東北的另外兩個省會城市比也自愧弗如:長春一汽,排名第13,營業收入1252億元;沈陽鐵路局,排名第71,營業收入324億元。
裝備制造業是哈爾濱的優勢產業。可在『制造業500強』排名中,本地企業卻不見上乘表現。數量上,只有4戶,明顯少於天津、深圳、寧波等城市;質量上,排在最前面的哈航集團,居第81位,其2004年的139億元營業額,尚不及排名第一的上海寶鋼1600多億元營業收入的1/10。
哈爾濱是全國農產品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但在『企業500強』中,除北大荒集團、九三油脂等兩戶省屬企業外,本地尚無一戶市屬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榜上有名。
專家認為,上述現象已反映出本地企業發展規模不平衡,特別是裝備制造行業中,除少數領頭羊外,其他企業規模均不夠大,大小企業間落差懸殊,缺少中堅力量,原來的許多傳統優勢企業潛力都沒發揮出來。而在糧食精深加工方面,哈爾濱市雖有很強的資源優勢,但產業優勢不強,亟待挖掘。
看未來,企業需攀三座大山
大型企業,是城市的經濟脊梁。本年度,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除西藏和青海以外,其他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企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與沿海地區城市相比,在哈企業入圍數量偏少且排名不突出的現實,凸顯了提昇本地企業整體實力、打造工業經濟『航空母艦』的緊迫性。
曾有專家作過統計,1987年的國內100家最大公司,到2002年還剩下不到20家。國外的情況也是如此,日本曾經連續100年做最大100家公司的排名,經過100年之後,發現當時的百強公司只有1家還在榜上,99家不見了蹤影。翻開近3年的『企業500強』榜單,記者發現,2004年有112家新進入企業,意味著有112家2003年入圍企業被擠出榜外,今年又有101家新面孔進入名單,顯然又有101家換位了。
鑒於此,經濟學專家們在接受采訪時一再提醒:一個企業要真正成長起來,需要攀登三座大山,也就是要做強、做大、做久。專家認為,做強、做大是我們多年一直強調的東西,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企業僅僅做大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做強,如果沒有優質的經營和業績,企業再大也只是一個『空架子』。做久就是要長久持續發展,這其實有很大難度。還有專家指出,每年換位率超過1/5的企業500強名單至少應給本地企業兩點啟示,一是入圍是喜事,但排名只能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能不能穩固在500強裡面纔是更重要的;二是這個名單的換位率如此之高,也預示著企業進入500強的機會很多,哈埠企業當有信心,不能妄自菲薄。
當然,入選500強並不是目的,我們更關心的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企業靠自己的硬功夫,真正長成參天大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