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訊 黑龍江省是全國綠色食品開發較早的省份。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實際,把開發綠色食品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全省經濟持續發展的優勢產業來抓,作為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關鍵來抓,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來抓,作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來抓,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綠色食品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截至2004年末,全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2380萬畝,生產總量1110萬噸,總產值327億元,分別比1999年增長7.1倍、9.5倍和8倍。2004年,全省農民人均從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直接獲得純收入866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9%,比1999年增加26個百分點。獲得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產品787個。特別是隨著產業體系日漸完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綠色食品產業在黑龍江省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越來越突出,龍頭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去年全省綠色食品產業實現增加值166.9億元,佔全省經濟增加值的3.1%,佔全省農業增加值的21.8%;綠色食品加工業實現產值132億元,佔全省食品加工業產值的31%。今年綠色食品種植面積擴大到3490萬畝,約佔全省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已成為黑龍江省地方財政增效、農民增收、企業增利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和一條重要渠道。
一、切實納入黨政工作日程,做到一項機制推進到底
進入90年代後期,農產品價格低迷、農民增產不增收,農業結構性矛盾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面對這一現實,黑龍江省依據資源和生態優勢、農業基礎和市場需求變化,適時確立了『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堅持用大農業觀點開發綠色食品產業,用產業化模式推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並重點開發了大豆、玉米、水稻、乳品、山產品、飲品、特色產品等七大綠色食品產業,從而促進綠色食品產業開發由種植業向種養殖業轉變,由單一開發向系列開發轉變,由淺層次開發向深層次開發轉變。為了保證這項工作的有效推進,省委、省政府不斷強化領導力度,不斷完善推進,持之以恆,長抓不懈。一是實施『一把手』工程,真抓實乾。全省層層成立了綠色食品開發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或主管領導任組長,吸收相關部門參加。領導小組定期聽取綠色食品開發情況的匯報,切實解決綠色食品開發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幾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都把這一工作作為重點,由省級領導掛帥,組成專門班子,實施專題推進。省、市、縣三級成立了綠色食品開發的具體辦事機構,並做到了『三有』,即有專門編制、有辦公經費、有辦公地點,為推進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二是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發展。根據黑龍江的現實基礎和潛在優勢,全省各地在制定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過程中,都把綠色食品發展作為重點統籌考慮,制定了本地區綠色食品的發展規劃,優先發展、重點發展。特別是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把黑龍江建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作為重點發展的五大基地之一,制定並實施了特殊的發展政策。三是實施重點支持,建立專項資金扶持發展。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黑龍江省每年都在財政預算中列支5500萬元,專項用於綠色食品產業的開發。重點扶持發展前景看好,規模較大的基地和骨乾食品加工企業以及流通型企業。實施有效的金融政策,優先貸款發展。全省各個金融部門把綠色食品開發作為重中之重,實行了『三優先』政策,即收購所需流動資金優先安排,備春耕所需貸款優先投放,龍頭企業技術創新所需貸款優先考慮;省政府對省級綠色食品重點企業貸款給予貼息補助。這些措施對推動綠色食品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切實提高基地建設標准,做到一個重點落實到底
黑龍江省資源豐富,環境優越,發展大型標准化綠色食品基地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十分注意發揮和拓展這一優勢,把基地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定位在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上,不斷強化措施和推進手段,努力建設全國一流的大型標准化綠色食品基地。一是堅持生產大規模化。瞄准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綠色食品種植、養殖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全省以科技園區、產業帶和一批縣(市、場)大型基地建設為重點,已建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324個。其中大型綠色食品水稻基地78個、大豆基地86個、大型奶源基地55個。目前,全省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加工產值2億元以上的縣(市、場)達到22個。全省有國家級基地32個,新批准的20個國家級大型綠色食品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也已啟動。二是堅持標准統一化。在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不懈地推進標准化生產。全省大型和重點基地嚴格按照『五統一』模式組織生產,建立健全了各類生產技術檔案,基地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建立和完善以各級綠辦、農技推廣中心和技術監督部門為主體,相關業務部門配合的綠色食品生產檢測和技術服務體系。緊盯國際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標,切實加快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的制定和更新速度。幾年來,結合省情實際,共制訂綠色食品技術標准49項,標准覆蓋率100%。對綠色食品生產重點縣(市)實行農藥准入制,從源頭就把住了質量關和標准關。同時,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對國家大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山水林田路,橋涵站泵閘』進行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切實提高基地建設水平。三是堅持支橕科技化。積極引導科研院所與綠色食品基地『結親』、『聯姻』,加速了先進技術和成果在綠色食品生產中的普及和應用。幾年來,有50個高科技產品投入生產,近百項技術應用推廣;累計培訓技術骨乾和農民1200多萬人次,下發了各類綠色(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1000萬餘冊(份)。達到了戶有操作規程,家有綠色食品種養殖『明白人』。同時,在農業院校開設了綠色食品專業課,培養和貯備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專業人纔。四是堅持基地龍頭一體化。幾年來,我們把做強骨乾加工企業作為提高大型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水平的有效手段,千方百計地打造品牌企業,增強其帶動能力。通過制訂優惠政策扶持和優化資產存量、聯營合作、嫁接名牌等措施,積極推進綠色食品加工骨乾企業實現了低成本擴張,迅速發展壯大,競爭優勢日趨突出,對農民增收牽動能力不斷提高。目前,全省綠色食品產值億元以上企業36戶,其中10億元以上的企業5戶。全省綠色食品加工產品總量達到了468萬噸,產值132億元,比1999年分別增長了5.8倍和10.9倍。我們十分注意把握和調節龍頭和基地的利益關系,引導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和農戶通過契約經營形式,不斷調整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實現多贏,每年訂單都在80%以上。肇東市的華潤酒精、成福食品等綠色食品龍頭企業都以高出市場價的保底價格,與農戶簽訂種植訂單,每年都在100萬畝以上,農民畝均增收130多元。在給基地農戶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企業也建立了穩固的『第一車間』,通過原料提質大幅增效。
三、切實強化質量安全管理,做到一個關鍵狠抓到底
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數量安全固然重要,質量安全更為重要。特別是對於我們黑龍江這個農產品生產大省和商品大省來說,沒有質量上的安全,就難以實現和保證數量上的安全。因此,我們時刻把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放到首位,始終把住質量關。一是實行質量安全一票否決制。在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我們始終嚴格執行綠色食品認證標准,從申報、標志的批准以及監督檢查,每個環節都嚴格執行規范的程序和標准。對不符合程序和標准的,堅決予以一票否決。並通過報紙、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對各種不合格或者不規范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企業和產品公開曝光,限期整治。切實做到了先規范,再發展;絕不允許先發展,後規范;決不因為一時忽視質量而毀掉黑龍江這張綠色牌。二是實行嚴格全過程質量管理。突出生態意識,把綠色農產品區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源頭上就牢牢把住綠色農產品的質量關。幾年來,我們以建設生態黑龍江、綠色黑龍江為目標,突出抓好『兩大工程』。即『藍天工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大力關停污染嚴重的企業、整頓超標排污企業。目前,全省已完成了近千個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工業廢水、煙塵達標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了92%、90%和72%。『綠化工程』。結合實施『退耕還林』和『三北四期工程』,在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林場、辦苗圃,綠荒治溝,大搞植樹造林。僅去年全省退耕還林3萬公頃,退耕還草13.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2.3%,為生產優質、安全的綠色食品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實行嚴格市場質量監管。堅持未雨綢繆,定期深入到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對規范化生產、產品質量等情況進行檢查、抽查,把任何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或者初始階段。針對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不規范使用『綠標』和假冒綠色食品的等現象,會同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每年至少兩次對全省范圍內的綠色食品市場進行專項檢查。先後查處假冒、侵權案件24起,對37家不規范使用『綠標』字樣以及誤導消費的行為,及時進行了糾正,撤消了27家企業47個產品的綠標使用資格。
四、切實強化物流體系建設,做到一個思路堅持到底
市場決定出路。有市場,綠色食品產業纔能不斷擴大規模,纔能持續發展壯大。幾年來,我們堅持反彈琵琶,注意通過建設和完善綠色食品現代物流體系,來不斷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一是在建立綠色食品專營市場網絡上狠了下功夫。采取措施,切實加大了省內銷售體系建設。以哈爾濱為中心,齊、牡、佳、大慶等中等城市為重點的大中型綠色食品批發市場以及配送中心、連鎖專賣店、銷售網點已經發展到400多家。積極拓寬外埠綠色食品銷售渠道,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企業,聚集名牌產品、特色產品,開發京津、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市場,初步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綠色食品銷售網絡。2004年,全省綠色食品省外銷售額80億元以上。國際貿易方面,雖然受國家糧食安全政策的影響,大宗糧食制品出口受限,但綠色食品出口額仍達到21億元,是歷史最好水平。目前,黑龍江省綠色食品(有機、無公害)產品已銷售到全國27個省、市,並遠銷歐、美、日、東南亞等26個國家和地區。一個覆蓋全國大多數省(市)和世界部分國家、地區的綠色食品市場銷售體系初步形成。二是在扶強綠色食品流通龍頭企業上狠了下功夫。采取政策扶持、資金傾斜等多種措施,積極培育和扶強綠色食品銷售龍頭企業。幾年來,用於扶持綠色食品流通企業的資金2650多萬元,有力地促進了綠色食品銷售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到2004年底,全省專門從事綠色食品產品銷售的企業34家(2002年前為空白),其中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0家,5000萬元以上的9家,億元以上的5家。黑龍江綠色食品交易中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集綠色食品批發、配送、檢測為一體的綜合性市場。共有省內外144家糧油、山特、雜糧等生產企業進駐,所銷售的綠色食品佔經營總量73.9%,銷售區域輻射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三是在綠色食品展銷上狠了下功夫。從2000年開始到2004年,黑龍江省先後組織和參加北京、上海、廣州、福州、香港、德國、韓國、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國內外展銷活動30餘次,參加企業累計達5100餘家,近萬種產品參展,簽訂各類合同2500多份,產品數量1600多萬噸,簽約金額近千億元。特別是注意運用哈洽會、中國齊齊哈爾綠博會等會展活動充分展示黑龍江省的綠色食品,廣泛開展合作。四是在整合品牌上很下功夫。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通過整合品牌不斷提高全省綠色食品在國內外市場的佔有率。目前為止,全省綠色食品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2個,獲得省級著名品商標的56個;全省12個中國名牌產品中有8個是綠色食品,獲得省級名牌產品的33個。五常市將200多家中小大米加工企業統一整合為『五常大米』,並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加盟『黑森』品牌的產品由過去20多個擴大到60多個,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擴大,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離消費者的希望和市場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一定要進一步發揮優勢,強化措施,全力發展,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把黑龍江省建設成為全國最大、世界知名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爭取到2010年,全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擴大和穩定在5000萬畝左右;種養殖業生產總量達到2955萬噸,力爭產值達到331億元;加工企業銷售收入力爭達到395億元;認證產品力爭達到和穩定在1500個左右。為完成這個目標,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積極發展大宗優勢品種和大型優勢基地;二是突出優勢品牌,進一步增強綠色食品骨乾加工企業的帶動能力;三是以綠色食品為重點,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四是以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為目標,切實抓好新一輪市場開發與建設工作;五是堅持創新和改造並重,進一步加大綠色食品新產品的開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