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發展現代農業主攻方向 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生產
2005-08-26 09:12:0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8月26日電 仿佛按固定尺寸制造的一樣,視野內的一簇簇水稻長得齊刷刷的,秧頂的穗頭也齊整整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微微低著頭。這是記者日前在建三江前進農場看到的600公頃連片種植的水稻地。那整齊劃一的稻畦,長勢旺盛的水稻,綠樹環繞的網格田,讓人不禁贊嘆:分明是一座建在田野上的『水稻工廠』。

  隨行的建三江農墾管理局農業局副局長張利軍不無驕傲地說,這稻田是按工業化理念種植的,整地、選種、播種、管理、收獲全程采取標准化生產措施,借鑒企業的量化管理措施,通過葉齡診斷技術對水稻的田間生育進程進行診斷、預測、調控和計劃管理,確保水稻按預期目標生長,獲得優質、高產、高效。正因為采取如此精確量化的方式生產,幾年來,整個分局應用此項技術的500餘萬畝水稻,比常規技術增產10?15%,畝增產稻谷50?75公斤,增加總產近3億公斤,畝增收70?100元。

  又土又粗又累人的種地,竟也會如此精細?這回,是農委副主任李文華為記者釋惑。『在我省,以這種精細農業為目標的農業標准化的探索,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他告訴記者,我省是全國農業標准化工作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如今,無論是農業標准的制(修)定工作、農業標准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的建立以及農業標准化的推廣實施,我省都居全國領先地位。我省農業標准化生產已從單一的栽培技術標准,擴大到加工、銷售、投入品施用等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全省農產品標准化加工整理率已達60%。近年來,全省僅稻米由大包裝改成小(精)包裝,並經色選、拋光後上市,每公斤就增值0.8?1元,農民為此增收30多億元。

  在建三江七星農場職工張景會的家庭農場裡,記者見識了『海陸空』全套標准化作業:盤旋於頭頂的飛機不時俯衝、吐霧,噴灑促進增產的葉面肥;600多畝連片種植的稻田裡,一塊塊葉齡標記牌和作業流程卡錯落有致;兩棟高臺育秧大棚閑時不閑———生長著郁郁蔥蔥的有機瓜菜。由於采用了大棚高臺育秧、井水綜合增溫、水稻葉齡診斷、飛機航化作業及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立體標准化措施,張景會創出了世界高寒地區水稻生產的奇跡:畝產700公斤,畝效益超500元!

  沒有農業的標准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當我省農民一再創造增產豐產的成就,當國際市場的大門向黑土地富饒的農產品敞開之時,我省農民卻在暗暗體會另一種酸楚:增產不易,增收更難。如今,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的強烈增收願望已化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選擇,農業標准化作為必然的途徑也迅速得到農民的青睞。

  頭回兒搞大面積大豆標准化種植的富錦市上街基鎮德安村支書郭志勇,從來種地沒這麼上心,幾乎天天到地裡看。在面積1200畝的德安高油大豆標准化種植示范區內,他興奮地對記者說:『標准化的作用簡直太神奇了。單說機械統一播種,就因為種子入土深淺一致,株間行距均勻統一,就輕易「拿下」了苗全、苗齊、苗壯。』該村實行標准化生產模式的大豆田長勢明顯:豆秧株高比普通播種的大豆至少高三五公分,而且從第一葉節到最上邊的葉節,全都結了莢,比普通的至少多結一兩串豆莢。『照目前這長勢,每畝能增產50來公斤。這些只是示范,今年沒搞標准化種植的農民,現在都有點「紅眼」了,就等來年使勁呢!』

  走訪中記者看到,雖然地方農村的標准化程度照農場的相對差些,但各地農民追『標准』的勁頭,令人稱道。『寒地稻王』張景會說,從1997年開始實行全面積、全過程標准化生產水稻以來,每年到他的農場來參觀、學習的,光省級以上組織的就有十多伙兒,總共有多少人他數不清也記不住,但有一點他心裡有數:在他的帶動下,周圍種稻的農民,能達到他這水平的已佔了一大半。今年,又有20位農民拜他為師,全方位引進他的『海陸空標准』。有著1660臺件各類農業機械的創業農場場長杜德旺告訴記者,近兩年來找他們機械作業的周邊農民越來越多,去年僅這種代耕作業就有20多萬畝。

  相關鏈接

  標准化一詞最初源於工業部門。由於實施標准化,以大機器代替手工業生產方式,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工業的發展,有效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所以工業以外的領域也紛紛引入了標准化的概念。

  農業標准化,就是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工業化的生產經營方式經營農業,能夠有效促進農業內部分工,實行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實現農業行業各環節、各方面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技術和管理兩個層面提高農業產業的素質和水平,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最終通過產品的標准化實現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