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8日電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了記者汪波采擷的報道《綠色產業成齊齊哈爾農民增收支柱》,全文如下:
隨著『溫水地』香米品牌的叫響,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杜達鄉稻香村農民趙德榮出了名。現在她的『溫水地』牌大米已遠銷廣州、深圳、雲南等地。去年,該市綠色食品銷售收入18.3億元,訥河市的馬鈴薯、甘南縣的向日葵、龍江縣的大米、依安縣的大鵝等綠色食品,銷售市場已覆蓋28個省市。就連食品安全標准較高的歐美地區,也能見到齊齊哈爾出口的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已成為齊齊哈爾市農民增收的新支柱。據統計,農民收入的1/4來自綠色食品產業。
地處松嫩平原腹地的齊齊哈爾市,土壤肥沃,水質清潔,具有開發綠色食品得天獨厚的條件。趙德榮所在的杜達鄉就是一個水稻產區。過去,這裡的農民種植水稻常是自行選種,品種繁雜,質量不一,大米賣不出好價。為抓住國家對糧食主產區加大扶持力度的機遇,齊齊哈爾市把發展綠色食品產業作為農業強市的重大舉措,制定了2003至2010年的綠色食品發展規劃,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重點建設糧油、馬鈴薯、甜菜、蔬菜、蠶蜂、畜禽、水產和加工八大類系列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本著專業化原則,按照一鄉一業、幾鄉一業、一村一品、幾村一品的布局,大力發展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培育一批種、養、加、銷專業大戶,形成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連多村、多村成基地的生產格局。如今,全市已建起種、養兩大園區160多處,有各類專業村200多個、專業戶4萬多戶。從事綠色食品生產的農戶,去年人均增收200多元。
近兩年來,為強化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齊齊哈爾市各級部門相繼投入專項資金5.1億多元。他們請來種、養殖業方面的專家,面對面地給農民傳授技術,幫助各縣(市)區在綠色作物播種、育苗、大田移植等生產環節上規范生產程序。全市現已實現綠色食品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監控,並已有100個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標識,躍居黑龍江省各地市之首。在『酒香也要勤吆喝』的經營理念指導下,齊齊哈爾的綠色食品中介組織、經紀人、販運戶等三級網絡已覆蓋各縣、鄉、村,僅甘南縣的葵花子販運戶就達2000多人。目前,齊齊哈爾市已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綠色食品之都』,有8個縣(市)區獲得14個『中國特產之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