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10年中等於有1年絕產 我們離節約型農業還有多遠?
2005-08-29 07:05:4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9日電 題:每年浪費3個西泉眼水庫的水,兩個中型化肥廠的肥,10年中等於有1年絕產——我們離節約型農業還有多遠?

  哈爾濱市是農業大市,如何建設節約型農業,不僅是『三農』問題,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難題。

  粗放經營浪費驚人

  去年,哈市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紀錄,而這些卻不能掩蓋粗放經營浪費驚人的事實。

  據了解,哈市年施用化肥60多萬噸,資金近12億元。而其實際利用率卻僅為26%左右,那麼就等於有近2/3的化肥沒有轉化成『生產力』,有的地方甚至因此造成了『肥害』。

  哈市有水田面積近500萬畝,基本采取漫灌方式進行水稻生產,每畝水田灌溉用水在800立方米左右,是正常用水量的兩倍,由此造成水資源浪費一倍以上,價值1億多元。而這些將近15億立方米的水,能盛滿3個西泉眼水庫。

  哈市引以自豪的畜牧業,其生產效率卻不容自豪。以奶牛單產為例,哈市平均產量近3噸,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0公斤,比單產最高的武漢市低]700多公斤,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在第10名。同樣,哈市畜牧業生產的『肉料比』、『蛋料比』等指標均小於國內先進水平。

  最能體現農業生產力水平的農機,全市農機保有量15萬多臺,其中大型農機纔兩萬多臺。上世紀70年代,每畝農機作業油耗1公斤,而現在卻是1.25公斤。小農機的泛濫,不但增大了油耗,還降低了農機效率。同樣的農機作業,小農機要比大農機降低效率20%以上,其更大的危害是同時降低了農業耕作水平。

  由於耕作制度的原因,全市近乾萬畝玉米每年減少產量近10%,2/3的大豆不能實現『壟三栽培』而減產10%,近一半的水稻沒有進行『超稀植』又減產10%。大約每10年,全市就等於有一年『絕產』,按每公斤糧食1元計算,損失至少90億元,、耕地產出率受到抑制,是農業生產中最大的資源浪費。

  改變現狀不容易

  哈市農業生產的粗放式經營,早已被農業及農技部門所重視,但要改變這一現狀卻不容易。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市就開展了測土施肥工作。然而,這項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10%的工作,卻因多種原因而止步不前。目前全市2500萬畝耕地中,僅有幾百萬畝『算得上』測土施肥。

  為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我市曾在兩個灌區進行了『水量與水價』改革。盡管取得了一點成果,但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因為,水田節水在水價改革的基礎上,還要有大規模的配套工程。

  市畜牧部門致力於推廣畜牧業標准化生產,從畜牧業生產的『品種、技術和管理』人手,下決心扭轉畜牧業生產的粗放局面,力爭用三五年時間將核心奶牛群體的單產提高兩噸左右。所面臨的問題,仍是投入不足的困境。

  『莊稼種在水泥板上』,是農技人員對哈市耕作方式的形象比喻。由於缺少大農機耕種,致使耕地形成既不透氣也不透水的犁底層,只靠犁底層上不足20厘米的土壤維持著近90億公斤的糧食生產,其危機正日益加重,並產生一系列農業生態及環境問題。

  據了解,哈市綜合農機化作業水平為71.1%,這個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需要2600萬元的投入,而要維持這個水平每年的投入至少要1.5億元。而事實是,我們的投人在相對下降,我們大農機已有40%超過了報廢期。

  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種植局面,再加上大型農機數量的不足,又使得『水泥板』不斷加厚變硬。

  資金投入是關鍵

  『哈爾濱農業資源豐富,但也必須加速建立節約型農業,因為我們沒有浪費的資本。』市農委副主任楊文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哈市將按照農業部的要求及全市實際情況,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水、節肥、節能等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建設節約型農業,促進農業盡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道路。

  楊文月說,建設節約型農業,市直農業部門正在進行論證,並將分別出臺具體措施。全市將加大『推進規模經營、建設社會服務體系及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的工作。規模化經營是建設節約型農業的前提,沒有規模就難以應用先進技術及裝備,也就沒有高效益可言。沒有完善的農技服務體系,就不能提高全體農民的科技素質,建設節約型農業也就無從談起。而最關鍵的,是如何加大資金的投入,建設節約型農業要有強大的物質保障,沒有持續穩定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就不能實觀真正意義上的節肥、節水、節能。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