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9日電 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日前記者在幾件『特殊』家庭暴力的調查采訪中發現,一些青少年受暴力游戲、黑幫電影等不良影響,一旦自己的願望得不到具體的實現,就往往選擇以暴力的方式發泄情緒,而施暴對象恰恰是身邊最親近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
14歲少年揮拳奶奶不敢回家
『我孫子今年剛14歲,可脾氣大的不得了,開學前向他奶奶要錢出去上網,他奶奶沒給就被他用掃把追著打,現在嚇得都不敢回家了。』哈市60多歲的周大爺提起自己的孫子又氣又恨。據周老先生介紹,自己的兒子、兒媳因為有施工項目已經在外省工作了幾個月,期間自己和老伴就經常到兒子家裡照顧孫子的起居。因為事前兒子已經囑咐老人不讓孩子在家或外出上網,所以周老對孫子的零花錢控制得很嚴格。可自從上個月周老因胃病住院後,孫子就在家裡和奶奶『鬧翻了天』,幾次向老人要錢不成,14歲的孫子竟然隨手拿起掃把向奶奶猛打,口子得老伴再也不敢回兒子家了。
在省青少年研究所,呂傑所長在翻看諮詢記錄後心痛地告訴記者,近年來,研究所接待兒女打罵家長的案例有增無減,而且暴力行為的實施者多為不滿16歲的青少年。
因為不順心打娘成習慣
在哈市婦聯權益部,家住香坊區的魏大娘哭訴了自己被兒子暴打的經歷。『兒子從小就膽小怕事,在學校裡也經常被別的孩子欺負,可一回家就成了小霸王,只要有不順心就對大人又踢又咬,這個毛病到現在也沒有改掉。』50多歲的魏大娘痛心地介紹,前不久她20多歲的兒子在單位下了崗,回家後除了喝悶酒就是打人,就連自己的老娘也不放過。魏大娘幾次被打得肩背部挫傷,無奈纔找到婦聯尋求庇護。
哈市婦聯權益部謝部長表示,子女對父母施暴的投訴經常發生,主要由於子女獨立生活後嫌棄父母、回家拿父母當出氣筒或財產糾紛等原因造成兩代人不合,而絕大部分遭受暴力的父母礙於面子不願意將被孩子打的事實公布於眾。
孩子頻施暴 家長有責任
心理專家認為造成這種新型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在家長身上。省青少年研究所呂傑所長認為,在現在的很多家庭中,家長對獨生子女唯命是從,家庭環境中父母不再是主導。家長的過分溺愛使青少年嚴重缺乏責任感和道德感。再加—上現在很多充斥暴力的游戲和影視節目讓一些還沒有學會對自己生命負責的孩子,常常選擇以暴力的方式達到目的。傳統的道德教育正在被很多家長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