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圖文】哈爾濱街頭拍賣,商家設的『陷阱』
2005-08-29 11:06:1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為拍賣吸引了許多人,其中有『托兒』在捧場。攝影本報記者孫岩

  東北網8月29日電 今年夏季,哈爾濱市街頭出現一些到處游動的商販,在街頭人群聚集的地方非法拍賣各類商品,他們有人叫賣,有人當『托兒』,吸引圍觀的人上當,競拍的商品多是質次價廉的『三無』相機、手表、首飾等商品,在競拍中,混跡於人群中的同伙借哄抬競買價營造氣氛,令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接連受騙。近日記者對街頭拍賣進行暗訪。

  贈品相機拍到93元

  19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哈站永華商城門前,正趕上一伙准備競拍的三男兩女在支桌擺凳搭臺,他們將兩個高音喇叭安置好後,其中3人躲了起來。10時15分,剩下的一男一女開始組織登臺拍賣,男主持人口若懸河地吹噓所拍賣商品性能時,把很多過路群眾吸引過來。而躲在附近的3個同伙也借機混入圍觀人群中。一會兒的工夫,拍賣臺前聚集了許多過往群眾。這時男主持人出示了一臺照相機,稱是德國某大公司出品的,原價上百歐元,現以5元人民幣為起拍價競拍。見無人競價,男主持人便開始描述照相機的功能、拍攝效果是如何的好。這時終於有一人舉手競價了,記者發現舉手競價人正是搭臺子的另一同伙。在其哄抬下,照相機最終被一位來自雙鴨山的旅客以93元價格買到手。記者從旅客手中接過照相機一看,這臺照相機其實就是在商店賣膠卷時贈送的價值僅十幾元的贈品照相機。接下來幾小時,在這伙男女哄抬下,其帶來的吹風機、望遠鏡等商品被一件件高價賣了出去,買者均為外地旅客。記者了解到,站前設托拍賣的共分兩伙,一伙人自稱來自寧波市,而另一伙為哈市人。寧波那伙人在拍賣後,將剩餘商品存放在永華商城一樓倉庫裡。然後其中一『托兒』與女收款員在哈站乘336路車駛往王崗方向。

  『托兒』買到的商品送回原處

  22日下午1時許,記者在道外區北頭道街沿江一帶的花鳥魚市場發現了一處街頭拍賣點,此時圍觀群眾已人山人海。記者發現兩名神秘的男子一直混在人群中,總是在拍賣冷場時競價,而幾個小時過去了,二人沒拍到任何商品。

  下午4時許,主持拍賣的人開始拍賣攤位上的一架小型天文望遠鏡,起拍價為5元。短短幾分鍾的時間,兩名神秘男子再次將望遠鏡價格哄抬到110元,這時無論主持人怎樣花言巧語,人群裡再沒有人出價了,拍賣現場沈默了一陣後,商販只好落下了拍賣槌,這架小型天文望遠鏡最後賣給了其中一位神秘男子。幾分鍾後,記者發現,趁群眾不注意,這位神秘男子又將買到手的望遠鏡放進了一個三角兜裡,偷偷遞給了男主持人旁邊的女同伙,過了不到半小時,這架小型天文望遠鏡又開始參加競拍了。記者上前仔細觀察發現,所謂的小型天文望遠鏡,只不過是市場上賣價僅十幾元、仿造的普通望遠鏡而已。

  公交車上流動拍賣

  23日下午4時許,記者乘91路公共汽車由閩江小區向河松小區方向行駛,行至民安街車站時上來幾名乘客,當時車內共有乘客16人。其中一青年男子操南方口音對車上乘客說,他是深圳市大興首飾店員工,特地來哈爾濱市為首飾店作宣傳,現在拍賣3件價值在400元人民幣以上的泰國正宗白金項鏈,並一再對乘客們強調,機不可失,其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做宣傳。隨後,該人便對其手中的項鏈口若懸河地介紹起來,期間,司機多次制止其拍賣行為,該青年一再對司機說不耽誤開車,司機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了。

  該男子以起拍價5元的價格竟在公交車上辦起了拍賣會。起初沒有人理睬,這時,另一名操南方口音的青年女乘客起身問拍賣者是不是深圳福田區大興首飾店的,得到肯定回答後,便對拍賣者說,這麼低的起拍價賣高檔首飾你可虧大了。接著,兩青年男女一唱一和互認老鄉,再次拍賣時,果然有乘客也開始參與競拍了,最後,一位老大爺以30元的價格買下該項鏈。隨後,該青年男子順利地將剩下的兩條『白金』項鏈分別以33元、27元拍賣給了乘車的另外兩位中年乘客。

  據記者觀察,該項鏈與市場上2元一條的仿真項鏈的外形和包裝一模一樣。車到終點後,記者跟隨該青年男子下車,發現操南方口音的男女乘客一同走進一家超市,購買礦泉水後,女青年竟挎著青年男子的胳膊從超市走了出來。

  街頭拍賣應嚴厲打擊

  據了解,這種通過競拍手段僱『托兒』拍賣,謀取暴利的促銷方式在哈爾濱市剛剛興起,分為『固定式』和『流竄式』兩類,『流竄式』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固定式』多出現在哈爾濱市流動人口較大的區域,以騙取外地旅客為主要對象。如果有受騙者發現上當,對這伙人無從查找。

  據市工商局市場處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種在街頭拍賣的行為屬非法拍賣。他說,如果正常拍賣,必須由拍賣公司事先在媒體上發布拍賣公告,經有關部門認定,纔能進入拍賣程序,這種在街頭拉杆子搭臺搞拍賣活動,屬非法經營行為。其明目張膽地欺騙群眾,變著法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亟待予以嚴厲打擊。牛顯達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