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8月29日電 (記者高長利)近年來,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水稻大場的農墾總局八五六農場緊緊抓住『稻米就是生命』這一主題,借助國家扶植農業的大好時機,稻米搭臺,科技唱戲,有效提高了農業效益。
八五六農場地處興凱湖平原區,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適於水稻種植。1995年以來,八五六農場重點實施了『以稻治澇、發展水田』的發展戰略,幾年時間水稻種植面積突破50萬畝。通過高產水稻的種植,農場職工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是世界稻米年,農場為突出水稻的重要性,專門修建了一個高15.8米,主題為稻米的生命雕塑,並且把水稻種植作為今後的奮斗目標。
八五六農場在提高科技種田上狠下功夫,先後引進30餘名農學畢業生充實基層生產單位。通過技術支持,農場建立起完備的科學試驗示范網絡。每個基層作業站都建有10畝試驗示范田,樹立10戶科技示范戶。每個管理區都建立萬畝科技示范帶,樹立100名科技示范標兵。整個農場建立規模較大的科技示范園區,設有專門技術人員承擔省內重大科研課題。科技園區的建立成為普及農業科技的基地、農民科普學習的大課堂、展示墾區科技實力的舞臺。
被譽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老先生專門在八五六農場設立了科研示范試驗基地,一些先進的具有前沿性的課題在這裡孕育。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寒地水稻生育診斷與高產栽培技術等一大批先進技術在八五六農場誕生,並且從這裡走向全國。
科技提昇了產量,規模產生了效益,依靠科技發展水稻為八五六農場帶來了巨大效益。農場職工鳳艷河、田春生、冷振國等一大批科技示范戶水稻畝效益超過了400元。2004年,農場糧食總產量突破30萬噸大關,佔全省糧食總產量的1%。糧食平均畝產真正超出1000斤,實現歷史性突破。2005年,八五六農場種植的50餘萬畝優質水稻長勢喜人,豐收在望。